Thursday, March 26, 2009

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它的兩個要領是「時間」和「用心」。「時間」是橫切面,「用心」是縱深面。

「時間」喻為吃飯,祇要每天都吃,透過時間,人就會長大。「用心」喻為材料,材料的選擇鑑定出品的質素!

可惜的是現代人都愛吃「即食麵」,講速度、計較利益,連修行也不例外。世間法的「一門深入」也辦不好,出世間法的更是免談了!

「一門深入」最小要花十年八載的功夫,著力點用對了,日子一久,自然水到渠成!

不問耕耘,祇問努力,共勉之!

--

Thursday, March 12, 2009

修行的總綱領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三)9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及「常入一切諸三昧」。

『「入三昧」是指在無依的狀況之下,把心安住在一處,然後生命能量會增加,這個便是對。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很多時都不能把心安住在一處。所以當事情弄完,人也累死了。這個不是善法,不是住三昧。

如何住在三昧裡?用「心」觀住「真理」。真理是什麼?淨普賢願,住普賢行。拿「警覺性」 (能觀之智)安住在普賢願、普賢行上面!普賢願、普賢行就是「真理」!

以「能觀之智」 來觀「所觀之境」,把心安住在此。起初你的心會散動,你要一直把心調整過來,一散開便調回來,安住在這 ( 「能觀之智」 觀「所觀之境」)的地方。這個是修行的總綱領。

不論修什麼法都一樣,把「能觀之智」 安住在「所觀之境」。當這個狀況融合成一體的時候,便是「一體三寶」。

「能觀之智」 是「佛」,「所觀之境」是「法」,當這兩者融成一體是「僧」 。這是「成就三寶」 ,不衹是「皈依三寶」 。

當這個狀況一直維持著,心不散動,你的生命能量會從真理的地方開始流注,流注到你的身體裡面。這個生命能量,是源自於你自性的一再顯現!這個時候所帶來的滂薄生命力「利似春潮帶雨來」。一大堆的生命能量好像不知從那裡來,你又變回小孩子!

祇觀「能觀之智」 是「念佛(警覺性)」 。一直注意真理,尋找真理是「念法」。一直追求兩者的和合是「念僧」。讓「能觀之心」「 觀」「所觀之心」,三者結合成一體的時候,就是「念三寶」。 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一次圓成是『總持法門』 、是『修行的總綱領』 。

修行一定要把這個總綱領把握著,隨時、經常地運用。打坐的時候要記著這個原則:「我的警覺性是什麼?在那裡?我要觀的真理是什麼?在那裡?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剛開始會有距離感;一直地用功,「它」就會一直靠進來,然後交融成一體。那時候你祇要一坐便可入三昧,這個就是「功夫」。

「能觀」、「所觀」結合成一體,圓融無礙,達到不可思議的成就,便是「常入一切諸三昧」。』


和上如此精彩的詮釋,除了感恩,我無言以對。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觀頂加持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三)1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文殊師利菩薩摩頂」。

和上說他每次講經開示前,大眾在唱讚時,他在心中必然自念以下的四句偈:

『文殊師利不思議
觀頂加持在大眾
自性法海心中流
普與法雨潤眾生』

下次我們聽和上開示,也應自念此四句,作上求下化的觀想,跟文殊師利菩薩與和上的心法勾連起來,這樣地聽經,功德福報百千萬劫難思議!

感恩和上的加持,加深我對觀頂的認清。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Tuesday, March 10, 2009

智慧與福德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4A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智慧與福德」。

智慧與福德是一體的兩面。在人生當中,我們是智慧與福德都具足的。但由於生命品質的兌現有所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智慧與福德也有所不同。當智慧高於福德的時候,所呈現的境界是有別於福德高過智慧的時刻。

一個人在提昇生命品質的同時,應該發覺福德與智慧是交互成長的。對於一佛乘的行者,智慧先成長的話,福德接著上來,福德是緊跟著智慧在提昇;福德先成長的話,智慧接著上來,智慧是緊跟著福德在提昇。對於三乘的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福德與智慧是交互前進的。緣覺乘和聲聞乘是祇有智慧的成長,福德不成長。大乘行者是六度分開修行的,修福德時與修智慧時是獨立的,所以福德與智慧交互前進。而一佛乘行者是六度齊修,修福德的同時也在修智慧,智慧與福德一並成長。

在「解門」而言,釋迦牟尼佛的法門是先修智慧的圓滿,再修福德的圓滿;以智慧領導福德。彌勒菩薩的法門是先修福德的圓滿、再修智慧的圓滿;以福德領導智慧。

在「行門」而言,自性福德的成長,下手處是「定自在力的成就」,如何展現定力!而智慧的成長,下手的功夫在「感受生命的存在」。

由於每個行者具備的條件不同,相應的法門也有所不同。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智慧與福德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Monday, March 9, 2009

事事無礙法界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3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四法界」。

「四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的區別在那裡,身為華嚴弟子的我們,應有一個確定的認知。

「事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的區別在「理」上面。祇言「事」而沒有「理」的支承,是在「事法界」;僅有事的展現、事的現象。在「事事無礙法界」,「理」一定要通達;從一件事情的法理通達到另一件事情上。要進入「事事無礙法界」的領域,必須透過「理法界」完整、全面的建設架構;然後到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最後,把「理」全部放下,直接由事相上融會灌通,這樣才達到「事事無礙法界」。

華嚴經中的境界,全部是在「事事無礙法界」內;經文所描述的都是事相。而在描述一件事相當中,經中寥寥幾字,便對所有事相的圓融,都可以全部窮盡;同時,若有所須,也可以把這一件事相解釋,用理論來求證。說實的,從事相上就可以理解,不一定須要求證,這是功夫的所在。能否從事相上直接理解,就要看我們的功夫。

學華嚴的人尤其要領會這個「法理」,要了解這個「法的運作」。

學華嚴就是要學進入「事事無礙法界」。怎樣進入「事事無礙法界」,是一個狀況。我們須要掌握得很好才能進入「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一個標地,而「理事無礙法界」是進入「事事無礙法界」這標地前的一個準備階段。學華嚴就是要以進入「事事無礙法界」為目標,對於這目標,我們有沒有徹底的瞭解?

人家檢驗我們是從「理事無礙法界」上來著手的。所以我們在「理事無礙法界」裡,一定要能夠掌握得住。而「理事無礙法界」的建立及完成,是以「理法界」為基礎。「理法界」是用來破「事法界」的;因為凡夫著「有」,執著於事。所以「理法界」提倡「理」的「真空」來破我們的執著、世間的執著。因此第一關就是「真空關」。第二個是「理事無礙關」,理事如何無礙、交融。最後把「理」也放下,直接從事相上對事相上詮釋,達到「事事無礙」。

因此「性宗」的經典所敘述的都是事相的展現。而那些事相的展現是絕對沒有瑕疵的,因為在「事事無礙法界」是對沒有瑕疵的。娑婆世界是混沌世間,在「事法界」內,一定有瑕疵;但在「事事無礙法界」便再做乾坤,完全超越了!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四法界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Sunday, March 8, 2009

佛法的義理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2A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佛法的義理」。

以和上的定義,對佛法的了解可分四個層次:

懂得佛法「文義」並對人講解的可當「老師」。

通達「法義」的可當「經師」。深入經藏,明白文字背後的義理。

通達「法理」的可當「論師」。法理是清楚整套理論,客觀地運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思惟模式表達佛法的理念。

「深入古人心」,用現代的語言表達的可當「宗師」。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宗論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永嘉禪師證道歌云:『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

Saturday, March 7, 2009

三昧是什麼?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1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三昧」是什麼?

『三昧』,梵語 samadhi 之音譯;也譯作三摩提、三摩地;意譯為正受、覺受、正定、正心行處等。

『三』,梵語 sa 的譯音,意為「正確」,不是數目一、二、三的三。能令我們覺悟的是「正」,「正確的」;否則的是「邪」,「不正確的」。正與邪的辨別是以覺悟為標準。能令我們覺悟的才是「正」,增加我們的「無明」和「貪、瞋、癡」的是「邪」。

「正」與「覺」通。「三昧」是正受或覺受;也就是覺悟的感受。「三昧」是心神專注一處。心神專注在增加生命能量的是「正三昧」,佛法所指的三昧。心神專注在消耗生命能量的是「負三昧」,例如專注「貪、瞋、癡」和煩惱上面。

「正定」是把心安「定」在增加生命能量的處所,而「邪定」是把心神定在消耗生命能量的地方。

「奢摩他」,梵語 Shamatha 的譯音,意譯為「體真止」。「奢摩他」是把心神專注在體會真如境界上,安住在單一體驗真如的狀況上的「止」或「定」。而「三昧」是心神安住在任何境界上,達到「能」「所」合一,「忘我」的情況,從而增加生命的能量。

經過和上的這一番辨別,加深我對三昧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