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1, 2008

『三身』與『三大』

法身有三寶,曰:佛、法、僧。

色身有三寶,曰:精、氣、神。

道家云:「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

「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
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
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

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
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乎?
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

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
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
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

慎言語,可以補肺;
節飲食,可以補脾;
絕思慮,可以補心;
去嗔怒,可以補肝;
斷淫欲,可以補腎。」

少欲知足、氣定神閑、心神合一,養生之道。

色身安逸,才有精力在法身慧命上下功夫!

就《本體》而言,色身與法身,非一非二。
就《相上》而言,色身有相而法身無相。
就《用大》而言,色身作「有為法」、法身行「無為法」。

作為三寶弟子的我們,對《法》、《報》、《化》『三身』及《體》、《相》、《用》『三大』必須有基本的認知。否則很容易產生知見上的混淆,甚至錯誤。

永嘉禪師證道歌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

Monday, December 8, 2008

「經」與「書」之別

書是合理的推理,是大腦的創作。

「經」有串連、通過的含義;是陳述生命經驗的過程,是呈現感性體驗的烙印。所以「經」可以是百看(或讀誦)不厭的。有些人能夠同一本經每天讀誦幾次,一讀幾十年;相信無人能看同一部書,每天幾次,幾十年而不疲厭的。

透過讀誦經典,我們可以體驗先賢的心路歷程、品嘗菩提道上的酸甜苦辣、串聯覺者的生命觀境、通達真如法界!

起初讀經也許會不適應經典的思惟模式及語言模式。但久而久之,細水長流,當我們的心跟經文黏上了的時候,那份法喜是無以上之的!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讀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嘗一嘗那一個大方廣的華嚴經驗!

--

Sunday, December 7, 2008

歸零功課

和上常教晦我們要做歸零的功課。遇到順境,把一切光榮、功德、讚歎歸於三寶;在佛前五體頭地一百零八拜。遇到逆境,在三寶前懺悔、反省、痛改前非;也是一百零八拜。

我的疑問是:「為什麼是歸零,而不是歸靈?不是一切都銷歸自性、靈性嗎?」

和上跟我說:「零代表原點。一切都歸還到生命的原點上去。好比射箭,每一箭都要命中紅心,靶的中央,回歸原點。」

啊!

回歸原點!我們的身、口、意總愛向外攀緣;令能量外散。歸零功課,薰習能量的內斂,返歸原點;這樣才可聚積資糧,培養善根,種植福德因緣。有了善根、福德、因緣,才可務實地在菩提道上紮根。

--

Friday, December 5, 2008

印度瑜伽發展出中國的佛教宗派

為能明師兄做的筆記:

*************************************************

哈達瑜伽 (Hatha Yoga)

發展成『瑜伽行派』Yogacara 、『有宗』

慈恩宗 (又稱法相宗、唯識宗) 屬此派

*************************************************

思辯瑜伽 (Jnana Yoga) 或名 (知識瑜伽)

發展成『中觀論派』、『空宗』、『般若宗』

三論宗、天台宗皆屬此派

***************************************************

奉愛瑜伽 (Bhakti Yoga) 或名 (至善瑜伽、虔信瑜伽)

發展成『一佛乘』、『性宗』

賢首宗 (又稱華嚴宗) 、淨土宗 (又稱蓮宗) 皆屬此派

****************************************************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改善娑婆五濁是以見濁為核心

娑婆世界的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而改善娑婆五濁是以見濁為核心。見濁是意識形態的紛擾。


★ 知見若改變 態度跟著改變 ★

★ 態度改變 習慣跟著改變 ★

★ 習慣改變 性格跟著改變 ★

★ 性格改變 人生跟著改變 ★

★ 人生改變 環境跟著改變 ★

**********

Sunday, August 3, 2008

深入華嚴

海雲繼夢和上的個人博客(Blog) 連結

http://blog.sina.com.cn/huayen


夢參老和尚的個人博客(Blog)連結

http://www.wretch.cc/mypage/mengchan2006



.

Thursday, July 31, 2008

缺陷的圓滿

在七月十八日,剛把八十華嚴讀誦了一遍。我寫的華嚴經心得報告也在昨天宣告圓滿。由於報告是在讀誦了十四卷華嚴經才開始的,所以這個圓滿是有缺陷的,就讓它留一個殘缺的美吧!

這次華嚴經的讀誦是迴向與「吳婷瑤」善女子,願善女子福慧增長、身心安康、隨緣消業、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這次的華嚴經心得報告,迴向林明德師兄、能修師姐、能思師姐、陸禾師姐、雪香師姐、明珊師姐、隆溪師姐、Patti 師姐、Miles 師兄、力鑫師兄、力本師兄、力培師兄,感恩他們為我作善知識,在菩提道上對我不離不棄。願我們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轉,生生世世得聞正法,得與不退菩薩為伴侶!

感恩所有閱讀此網路日誌的讀者,尤其是Jason師兄、能修師姐、力培師兄、明德師兄;多謝你們的意見、鼓勵與批評。願我們互相扶持,為自己、為眾生的法身慧命,加油!

感恩初級佛學班的同修,特別是Alice 和 Betty;多謝你們的愛護與支持。願法輪常轉,眾生得聞正法。

感恩能証師兄、能聖師姐、能智師姐、能惠師姐成就我的法身慧命。願師兄、師姐們福慧增長,生生世世得聞正法,早日找到自己的解脫門。

這段日子,個人對華嚴經的體會深刻了不少;對法的信心增長了很多。

感恩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護念。

最後要感恩的是上海下雲和上,和上是我今生的燃燈佛,讓我知道自性海中的寶藏,是有密碼可以把它打開的!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0/07/2008)

Wednesday, July 30, 2008

但願眾生得離苦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八十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五十二及五十三兩位善知識:

第五十二參的善知識是『文殊菩薩』,是「妙覺位」,具足圓滿無數法門。

第五十三參的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是「妙覺位」,不云授法,導引回皈法界體性,迴入一真法界。

此卷是八十華嚴經的最後一卷。我們常讀誦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經的最後一卷、第四十卷。

而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是普賢菩薩,於往昔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瞋害心。

記得我還未學佛之時,在一個世叔家,看到趙樸初先生親筆題的一對對聯,寫著:『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當時這十四個字給我的震撼,還瀝瀝在目;心中喜悅之情,歷久常新。自幼是在天主教學校受教育,但不能接納天主教的教義。從小就體會到布施是沒有施者、受者、所受之物,理應如此。所以看到『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就給我回到家的感覺,知道佛法是我一直要追尋的真理。

過了數天,閱讀到羅[目侯]羅法師 (Ven. Walpola Rahula) 的「佛陀之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一面看一面哭不成聲,淚如雨下。知道這輩子在尋覓的東西,現在遇上了。跟著立刻在斯理蘭卡,皈依了羅[目侯]羅法師。從始踏上康莊的菩提大道。

多年後讀到華嚴經,才知道那謁頌是出自於華嚴經的。

我想說的是我們學佛之人,秉承『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之心,祇要眾生得安樂,自己寧代受一切的苦難,所以那可會在一念間生起瞋害眾生之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

*************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
1. 生瞋害心。
2. 我我所心。
3. 自他差別心。
4. 遠離菩提心。
5. 於生死中起疲厭心。
6. 懶惰心。
7. 障礙心。
8. 迷惑心。
9. 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捨。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9/07/2008)

Tuesday, July 29, 2008

生如來家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九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五十一位善知識:

第五十一參的善知識是『彌勒菩薩』,是「妙覺位」,成就「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

此卷描述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最後彌勒菩薩囑告善財往詣文殊師利菩薩。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開始他的參訪善知識,現在再回訪文殊,是一個循環、一個圓滿。

而經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菩薩的十種生處:菩提心、深心、諸波羅蜜地、大願、大悲、如理觀察、大乘、教化眾生、智慧方便、修行一切法。這十生處出生菩薩道場、善知識道場、波羅蜜道場、妙行道場、四攝道場、般若波羅蜜道場、方便善巧道場、佛道場、無生法忍道場、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道場。

我們秉持菩提心、深心,以波羅蜜、大願、大悲,如理觀察,走在大乘道上、教化眾生;依智慧方便,修行一切佛法。在這原點上,無有疲厭地上求下化、下死功夫,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便會兌現,便得生在如來家。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

善財童子言。聖者。何者是菩薩生處。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

1. 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
2. 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
3. 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
4. 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
5. 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
6. 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
7. 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
8. 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
9. 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
10. 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

*************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1. 以般若波羅蜜為母。
2. 方便善巧為父。
3. 檀波羅蜜為乳母。
4. 尸波羅蜜為養母。
5. 忍波羅蜜為莊嚴具。
6. 勤波羅蜜為養育者。
7. 禪波羅蜜為澣濯人。
8. 善知識為教授師。
9. 一切菩提分為伴侶。
10. 一切善法為眷屬。
11. 一切菩薩為兄弟。
12. 菩提心為家。
13. 如理修行為家法。
14. 諸地為家處。
15. 諸忍為家族。
16. 大願為家教。
17. 滿足諸行為順家法。
18. 勸發大乘為紹家業。
19. 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
20. 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

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淨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讚歎。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8/07/2008)

Monday, July 28, 2008

菩提心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八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五十一位善知識。

第五十一參的善知識是『彌勒菩薩』,是「妙覺位」,成就「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

此卷陳述彌勒菩薩稱歎善財童子的種種功德;善財令無量眾生發菩提心。善財童子為饒益一切世間、為救護一切眾生、為勤求一切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勒菩薩闡揚菩提心的諸功德(一百一十八舉例)及一百殊勝功德法。最後,彌勒菩薩告善財入「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周遍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則能成就無量功德。

經云:「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上卷云:「一切功德行 皆從願欲生」。願欲出生一切功德,是助道資糧。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薩行,成就法身慧命。若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應安住菩提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發心偏差,很易錯入岐途。何謂菩提心?我們宜花多些時間摸索菩提心的意義,發清淨純真之心,別急於進取,趕求成就。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諸仁者。此長者子。恒以此行。救護眾生。發菩提心未嘗休息。求大乘道曾無懈倦。飲諸法水不生厭足。恒勤積集助道之行。常樂清淨一切法門。修菩薩行不捨精進。成滿諸願善行方便。見善知識情無厭足。事善知識身不疲懈。聞善知識所有教誨。常樂順行未曾違逆。

諸仁者。
1. 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希有。
2. 若發心已。又能如是。精進方便。集諸佛法。倍為希有。
3. 又能如是求菩薩道。
4. 又能如是淨菩薩行。
5. 又能如是事善知識。
6. 又能如是如救頭然。
7. 又能如是順知識教。
8. 又能如是堅固修行。
9. 又能如是集菩提分。
10. 又能如是不求一切名聞利養。
11. 又能如是不捨菩薩純一之心。
12. 又能如是不樂家宅。不著欲樂。不戀父母親戚知識。但樂追求菩薩伴侶。
13. 又能如是不顧身命。唯願勤修一切智道。應知展轉倍更難得。

*************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

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後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7/07/2008)

Sunday, July 27, 2008

一切功德行 皆從願欲生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七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五十參的『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共兩位善知識,及覲見第五十一參的善知識『彌勒菩薩』。

第五十參的善知識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是「等覺位」的第十位,成就「菩薩幻住解脫門」。

第四十參的瞿波女(具足妙德童女)戀慕轉輪王太子,是補充的圓滿。第五十參的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啟示本自具足的圓滿。兩者的圓滿過程有別,但都是通過德行(德性)的具足、出生、成就而兌現。反迷成悟就是將我們下劣的貪瞋癡根性捨棄、放下,將我們本有崇高的真、善、美德性顯露出來。

一切的功德行為,都是從願求而生;善財童子深明此理,常樂勤修習。經云:「一切功德行 皆從願欲生 善財已了知 常樂勤修習」。凡夫的願欲是十八界(六塵、六根與六識)的滿足,是『我』的期求。菩薩的願欲是法身慧命的兌現,是『無我』的願求。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又決定知
1) 一切諸報皆從業起。
2) 一切諸果皆從因起。
3) 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4) 一切佛興皆從信起。
5) 一切化現諸供養事。皆悉從於決定解起。
6) 一切化佛從敬心起。
7) 一切佛法從善根起。
8) 一切化身從方便起。
9) 一切佛事從大願起。
10) 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
11) 一切法界廣大莊嚴。從一切智境界而起。

*************

是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雖行於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雖行於捨而不廢捨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此大樓閣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

一切功德行  皆從願欲生  善財已了知  常樂勤修習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07/2008)

Saturday, July 26, 2008

等覺位的解脫門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六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四十一位至四十九位,共九位善知識:

第四十一參的善知識是『摩耶夫人』,是「等覺位」的第一位,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

第四十二參的善知識是『天主光女』,是「等覺位」的第二位,成就「菩薩無礙念清淨莊嚴解脫門」。

第四十三參的善知識是『遍有童子師』,是「等覺位」的第三位,成就「示『師』法教,不授法」。

第四十四參的善知識是『善知眾藝童子』,是「等覺位」的第四位,成就「菩薩字智法」。

第四十五參的善知識是『賢聖優婆夷』,是「等覺位」的第五位,成就「無生處無盡輪解脫門(又稱無依處道場解脫門)」。

第四十六參的善知識是『堅固解脫長』,是「等覺位」的第六位,成就「無著念清淨莊嚴解脫門」。

第四十七參的善知識是『妙月長者』,是「等覺位」的第七位,成就「無垢智光明解脫門」。

第四十八參的善知識是『無勝軍長者』,是「等覺位」的第八位,成就「菩薩無盡相解脫門」。

第四十九參的善知識是『最寂靜婆羅門』,是「等覺位」的第九位,成就「菩薩誠願語解脫門」。

由於此卷是等覺位的解脫門,法門已經是一種轉化而不要詳盡的描述。除了摩耶夫人一參,其餘之參都是數句便帶過去;而第四十三參更加連法門也不授。

摩耶夫人是諸佛之母,也即是覺悟之孕育所或發源處;要有摩耶夫人諸佛才能出世,要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覺悟才能出現。這一參對「心城」的守護和淨修,有詳細的講記可值得我們參考。

善知眾藝童子成就的「菩薩字智法」是恆唱持華嚴四十二字母,每一字母入一個般若波羅蜜多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

有主城神。名曰寶眼。眷屬圍遶。於虛空中。而現其身。種種妙物以為嚴飾。手持無量眾色寶華。以散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
1. 應守護心城。謂不貪一切生死境界。
2. 應莊嚴心城。謂專意趣求如來十力。
3. 應淨治心城。謂畢究斷除慳嫉諂誑。
4. 應清涼心城。謂思惟一切諸法實性。
5. 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
6. 應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
7. 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
8. 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
9. 應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普賢行願。
10.應防護心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
11.應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佛智光明。
12.應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佛所說法。
13.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14.應廣大心城。謂大慈普及一切世間。
15.應善覆心城。謂集眾善法。以覆其上
16.應寬廣心城。謂大悲哀愍一切眾生。
17.應開心城門。謂悉捨所有隨應給施。
18.應密護心城。謂防諸惡欲不令得入。
19.應嚴肅心城。謂逐諸惡法不令其住。
20.應決定心城。謂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無退轉。
21.應安立心城。謂正念三世一切如來所有境界。
22.應瑩徹心城。謂明達一切佛正法輪修多羅中所有法門種種緣起。
23.應部分心城。謂普曉示一切眾生皆令得見薩婆若道。
24.應住持心城。謂發一切三世如來諸大願海。
25.應富實心城。謂集一切周遍法界大福德聚。
26.應令心城明了。謂普知眾生根欲等法。
27.應令心城自在。謂普攝一切十方法界。
28.應令心城清淨。謂正念一切諸佛如來。
29.應知心城自性。謂知一切法皆無有性。
30.應知心城如幻。謂以一切智了諸法性。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淨修心城。則能積集一切善法。何以故。蠲除一切諸障難故。所謂見佛障。聞法障。供養如來障。攝諸眾生障。淨佛國土障。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離如是諸障難故。若發希求善知識心。不用功力。則便得見。乃至究竟必當成佛。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5/07/2008)

Friday, July 25, 2008

愛情故事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五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四十位善知識。

第四十參的善知識是『釋女瞿波』,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十位「法雲地」,成就「觀一切菩薩三昧境界海解脫門」。

此參希有地敘述自性海中的「愛情故事」。我用「愛情故事」這個名相可能令不少讀者不滿意。華嚴經是這麼的莊嚴殊勝,「愛情故事」是那麼的世俗執著!透過世間法作媒介,也可度眾生入法界門;六祖法寶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瞿波女(具足妙德童女)生生世世戀慕(心有所屬)轉輪王太子(王位的繼承人,「一生補處菩薩」,將覺悟的成就者);六十億百千那由他佛出興於世,妙德女皆與王太子承事供養被佛。妙德女皆與王太子的結合,不是男女慾望的結合,而是陰陽對立(相對性)的相互補充、結集、圓融達到的圓滿(一體性)。

沒有能力把對立轉化成圓融,覺悟之門還是離我們很遙遠。我們情執深重的慾界凡夫,別把情執著重在兩性的慾望中,而應藉著這個情執的能量,提昇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聖者。我願一切眾生息諸熱惱。離諸惡業。生諸安樂。修諸淨行。

聖者。一切眾生起諸煩惱。造諸惡業。墮諸惡趣。若身若心恒受楚毒。菩薩見已心生憂惱。

聖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肢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以煩惱業。墮三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若見眾生起身語意三種善業。生天人趣。受身心樂。菩薩爾時。生大歡喜。何以故。
· 菩薩不自為故求一切智。
· 不貪生死諸欲快樂。
· 不隨想倒見倒心倒諸結隨眠愛見力轉。
· 不起眾生種種樂想。
· 亦不味著諸禪定樂。
· 非有障礙。疲厭退轉住於生死。
但見眾生。於諸有中。具受無量種種諸苦。起大悲心。以大願力而普攝取。悲願力故。修菩薩行。為斷一切眾生煩惱。為求如來一切智智。為供養一切諸佛如來。為嚴淨一切廣大國土。為淨治一切眾生樂欲。及其所有身心諸行。於生死中無有疲厭。

聖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
1. 為莊嚴。令生人天富貴樂故。
2. 為父母。為其安立菩提心故。
3. 為養育。令其成就菩薩道故。
4. 為衛護。令其遠離三惡道故。
5. 為船師。令其得度生死海故。
6. 為歸依。令捨諸魔煩惱怖故。
7. 為究竟。令其永得清涼樂故。
8. 為津濟。令入一切諸佛海故。
9. 為導師。令至一切法寶洲故。
10. 為妙華。開敷諸佛功德心故。
11. 為嚴具。常放福德智慧光故。
12. 為可樂。凡有所作悉端嚴故。
13. 為可尊。遠離一切諸惡業故。
14. 為普賢。具足一切端嚴身故。
15. 為大明。常放智慧淨光明故。
16. 為大雲。常雨一切甘露法故。
聖者。菩薩如是修諸行時。令一切眾生。皆生愛樂具足法樂。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4/07/2008)

Thursday, July 24, 2008

自在受生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四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九位善知識:

第三十九參的善知識是『妙德圓滿愛敬主林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九位「善慧地」,成就「一切菩薩自在受生解脫門」。

此卷與之前兩卷一樣,用了全卷的編幅闡明一個法門;第三十七、三十八和三十九參的重要性在此可見一番。從第三十至三十八參的善知識都是「主夜神」(黑夜是黎明的前奏),到了第三十九參是「主林神」(園林是繁殖萬物的孕育場)。

這一參是敘述菩薩受生的條件(菩薩的十種受生藏)、孕育與過程(十種相、十種光明瑞相、十種神變)。

經云:「依善知識。修行善法。於一切剎。在在生處。摩耶夫人。常為其母。」摩耶夫人常為諸佛菩薩之母,正如文殊師利菩薩常為諸佛之師、普賢菩薩是諸佛之長子。其間之法義,我們領會了多少?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

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若菩薩。成就此法。則生如來家。念念增長菩薩善根。不疲不懈不厭不退。無斷無失。離諸迷惑。不生怯劣惱悔之心。趣一切智。入法界門。發廣大心。增長諸度。成就諸佛無上菩提。捨世間趣。入如來地。獲勝神通。諸佛之法常現在前。順一切智真實義境。何等為十。

1. 一者願常供養一切諸佛受生藏。
2. 二者發菩提心受生藏。
3. 三者觀諸法門勤修行受生藏。
4. 四者以深淨心普照三世受生藏。
5. 五者平等光明受生藏。
6. 六者生如來家受生藏。
7. 七者佛力光明受生藏。
8. 八者觀普智門受生藏。
9. 九者普現莊嚴受生藏。
10. 十者入如來地受生藏。

*************

善男子。菩薩具此十法。生如來家。為一切世間清淨光明。善男子。我從無量劫來。得是自在受生解脫門。善財白言。聖者。此解脫門。境界云何。答言。善男子。我先發願。願一切菩薩示受生時。皆得親近。願入毘盧遮那如來無量受生海。以昔願力。生此世界閻浮提中嵐毘尼園。專念菩薩。何時下生。經於百年。世尊果從兜率陀天而來生此。時此林中。現十種相。何等為十。… …

善男子。摩耶夫人。出迦毘羅城。入此林時。復現十種光明瑞相。令諸眾生得法光明。… …

善男子。摩耶夫人。於畢洛叉樹下坐時。復現菩薩將欲誕生。十種神變。… …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3/07/2008)

Wednesday, July 23, 2008

同願同行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三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八位善知識:

第三十八參的善知識是『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主夜神(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八位「不動地」,成就「菩薩普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教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

此卷與第七十二卷一樣,用了全卷的編幅闡明一個法門,第七十三卷是「不動地」的法門。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給我們重複顯示善知識的重要性、難遇性和可貴性。此參更引述我們對善知識應有的態度:於善知識生同己心、生清淨自業果心、生莊嚴菩薩行心、生成就一切佛法心、生能生心、生出離心、生具一切福智海心、生增長心、生具一切善根心、生能成辦大利益心。

具以上的心,可令我們精勤辦一切智助道法、親近供養生善根、速能莊嚴一切菩薩行、誘誨於我們令修道、能生無上法、修行普賢菩薩所有行願而出離、積集諸白法、增長一切智、志願得圓滿、自在安住一切菩薩法、成一切智道、得一切佛法。簡要言之,對善知識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承事供養,依教奉行。

發了上述的十心已,便得與佛剎微塵數諸菩薩同行。所謂同念、同慧、同趣、同覺、同根、同心、同境、同證、同義、同勇猛、同色身、同力、同無畏、同精進、同辯才、同無等、同愛語、同妙音、同滿音、同淨德、同智地、同梵行、同大慈、同大悲、同身業、同語業、同意業、同莊嚴、同親近、同勸請、同供養、同教化、同光明、同三昧、同充遍、同住處、同眷屬、同入處、同心慮、同往詣、同方便、同超勝、同不退、同破闇、同無生忍、同遍一切諸佛剎網、同智證、同修行、同希求、同清淨、同妙意、同精進、同淨行、同無礙、同善巧、同隨樂、同方便、同護念、同入地、同所住、同記別、同三昧、同建立、同正念、同修行、同淨信、同捨離、同不退智、同受生、同所住、同境界、同無依、同說法、同勤修、同神通、同神力、同陀羅尼、同祕密法、同甚深法、同光明、同欣樂、同震動、同不虛、同出離,滿足一切諸大願海,成就如來十力智。

『同願同行』的殊勝、非語言文字可能表達,亦非大腦之可以思惟。您有沒有這份膽色朝那個目標闖一闖?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時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佛剎微塵數差別身。一心頂禮。舉體投地。良久乃起。合掌瞻仰。於善知識。生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
1. 於善知識生同己心。令我精勤辦一切智助道法故。
2. 於善知識生清淨自業果心。親近供養生善根故。
3. 於善知識生莊嚴菩薩行心。令我速能莊嚴一切菩薩行故。
4. 於善知識生成就一切佛法心。誘誨於我令修道故。
5. 於善知識生能生心。能生於我無上法故。
6. 於善知識生出離心。令我修行普賢菩薩所有行願而出離故。
7. 於善知識生具一切福智海心。令我積集諸白法故。
8. 於善知識生增長心。令我增長一切智故。
9. 於善知識生具一切善根心。令我志願得圓滿故。
10.於善知識生能成辦大利益心。令我自在安住一切菩薩法故。成一切智道故。得一切佛法故。是為十。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2/07/2008)

Monday, July 21, 2008

因緣重組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二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七位善知識:

第三十七參的善知識是『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七位「遠行地」,成就「菩薩出生廣大歡喜光明解脫門」。

此卷用了全卷的編幅闡明「遠行地」的法門。「遠行地」是七地菩薩,修的是菩薩廣大方便(光明)妙行。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是「一切法音圓滿蓋王」哀憫眾生(眾因緣和合而生)墮於無底生死大坑、為諸煩惱之所逼迫、生老病死之所恐怖、常為世間眾怖所逼、無有智眼,常為身見疑惑所覆、常為癡闇之所迷惑、常為慳嫉諂誑所濁、長時漂沒生死大海、諸根剛彊難可調伏、猶如盲瞽不見道路,起大悲心。

由於因緣的不調順,眾生不得安樂。行者若能明白因緣法的運作,能把因緣重組,便可轉煩惱為菩提,拔濟一切眾生。

「一切法音圓滿蓋王」一心思惟自己應當如何而速勉濟,令眾生得住一切智地;應當如何而作救護,令其安住一切善業;應當如何為作歸依,令其永得身心安隱;應當如何而為祐助,令其得住一切智道;應當如何為作方便,令其得決疑見翳膜;應當如何為作明炬,令其照見一切智城;應當如何而為開曉,令其證得清淨法身;應當如何而普運度,令其得上菩提彼岸;應當如何而為調御,令其具足諸佛神力;應當如何而為引導,令其得入一切智門。

學佛祇可要求自己下功夫,隨順因緣法,改變因緣組合,成就眾生,同時也是成就自己。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爾時大王。聞此語已。得百萬阿僧祇大悲門。一心思惟。發十種大悲語。其十者何。所謂
1) 哀哉眾生。墮於無底生死大坑。我當云何而速勉濟。令其得住一切智地。
2) 哀哉眾生。為諸煩惱之所逼迫。我當云何而作救護。令其安住一切善業。
3) 哀哉眾生。生老病死之所恐怖。我當云何為作歸依。令其永得身心安隱。
4) 哀哉眾生。常為世間眾怖所逼。我當云何而為祐助。令其得住一切智道。
5) 哀哉眾生。無有智眼。常為身見疑惑所覆。我當云何為作方便。令其得決。疑見翳膜。
6) 哀哉眾生。常為癡闇之所迷惑。我當云何為作明炬。令其照見一切智城。
7) 哀哉眾生。常為慳嫉諂誑所濁。我當云何而為開曉。令其證得清淨法身。
8) 哀哉眾生。長時漂沒生死大海。我當云何而普運度。令其得上菩提彼岸。
9) 哀哉眾生。諸根剛彊。難可調伏。我當云何而為調御。令其具足諸佛神力。
10) 哀哉眾生。猶如盲瞽不見道路。我當云何而為引導。令其得入一切智門。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1/07/2008)

Sunday, July 20, 2008

守護心城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一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五位至第三十六位共兩位善知識:

第三十五參的善知識是『具足功德寂靜音海主夜神(或稱寂靜音海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五位「難勝地」,成就「念念速疾出生廣大歡喜莊嚴解脫門(又稱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

第三十六參的善知識是『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主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六位「現前地」,成就「菩薩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門(又稱菩薩甚深自在妙音解脫門)」。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兩點:(一)在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五位「難勝地」,十波羅蜜的境界,與第五地以下的境界,截然不同。(二)城閣是維護色身的堡壘,心城是維護「法身慧命」的要塞。

(一)在「難勝地」菩薩修行十大法藏,得菩薩甚深自在妙音解脫。一修布施廣大法藏,隨眾生心悉令滿足,這布施是以滿足眾生心為首要。二修淨戒,以普入一切佛功德海為前提。三修堪忍,能遍思惟一切法性。四修精進,趣一切智恒不退轉。五修禪定,能滅一切眾生熱惱,不是身心的動與不動的事相了。六修般若,能遍了知一切法海。七修方便,能遍成熟諸眾生海,嚴土淑生。八修諸願,遍一切佛剎、一切諸眾生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九修諸力,念念現於一切法界海、一切佛國土,成等正覺常不休息。十修淨智,得如來智遍知三世一切諸法無有障礙。

(二)「守護心城」對學佛之人是尤其重要!我們的心常被六塵境界攝走,心被境轉。守護著心城,不被貪、瞋、癡、慢、疑、見所侵略;以七寶池(七菩提分),八功德水(八正道)護持心菲。心城堅固,道心日隆,善根益長。您的心城建設起來沒有?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

爾時善財童子。白寂靜音海夜神言。大聖。云何修行。得此解脫。
夜神言。善男子。菩薩修行十大法藏。得此解脫。何等為十。
1) 一修布施廣大法藏。隨眾生心悉令滿足。
2) 二修淨戒廣大法藏。普入一切佛功德海。
3) 三修堪忍廣大法藏。能遍思惟一切法性。
4) 四修精進廣大法藏。趣一切智恒不退轉。
5) 五修禪定廣大法藏。能滅一切眾生熱惱。
6) 六修般若廣大法藏。能遍了知一切法海。
7) 七修方便廣大法藏。能遍成熟諸眾生海。
8) 八修諸願廣大法藏。遍一切佛剎一切諸眾生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
9) 九修諸力廣大法藏。念念現於一切法界海一切佛國土成等正覺常不休息。
10) 十修淨智廣大法藏。得如來智遍知三世一切諸法無有障礙。

善男子。若諸菩薩。安住如是十大法藏。則能獲得如是解脫。清淨增長積集堅固。安住圓滿。

*************

善男子。我從是來。於生死夜無明昏寐諸眾生中。而獨覺悟。令諸眾生。守護心城。捨三界城。住一切智無上法城。善男子。我唯知此甚深自在妙音解脫。令諸世間。離戲論語。不作二語。常真實語。恒清淨語。如諸菩薩摩訶薩。能知一切語言自性。於念念中。自在開悟一切眾生。入一切眾生言音海。於一切言辭。悉皆辨了。明見一切諸法門海。於普攝一切法陀羅尼。已得自在。隨諸眾生心之所疑。而為說法。究竟調伏一切眾生。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0/07/2008)

Saturday, July 19, 2008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七十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四位善知識:

第三十四參的善知識是『普救護一切眾生威德吉祥主夜神(或稱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四位「焰慧地」,成就「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

此卷用了整個編幅闡釋「普救眾生妙德夜神」的「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這解脫門的覆蓋範圍、普及性、時空的深廣、法門之殊勝,可見一番。

而最令我感觸的是得到十千三昧後復得的三十心。它們是:妙定心、不動心、歡喜心、安慰心、廣大心、順善知識心、緣甚深一切智心、住廣大方便海心、捨離一切執著心、不住一切世間境界心、入如來境界心、普照一切色海心、無惱害心、無高倨心、無疲倦心、無退轉心、無懈怠心、思惟諸法自性心、安住一切法門海心、觀察一切法門海心、了知一切眾生海心、救護一切眾生海心、普照一切世界海心、普生一切佛願海心、悉破一切障山心、積集福德助道心、現見諸佛十力心、普照菩薩境界心、增長菩薩助道心、遍緣一切方海心。

近期的日子,生活起居的運作事務盡量減少,把精神時間,放在心性的觀察。有一點體會到的是:雖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心的生起(發心),心的運作(心行),心的功用(心念、心願)是有跡可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心」是我現在下功夫的地方。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


普智寶焰妙德幢王如來。為說修多羅。名一切如來轉法輪。十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時彼女人。聞此經已。則得成就十千三昧門。其心柔軟。無有麤彊。如初受胎。如始誕生。如娑羅樹初始生芽。彼三昧心。亦復如是。所謂
1. 現見一切佛三昧。
2. 普照一切剎三昧。
3. 入一切三世門三昧。
4. 說一切佛法輪三昧。
5. 知一切佛願海三昧。
6. 開悟一切眾生令出生死苦三昧。
7. 常願破一切眾生闇三昧。
8. 常願滅一切眾生苦三昧。
9. 常願生一切眾生樂三昧。
10. 教化一切眾生不生疲厭三昧。
11. 一切菩薩無障礙幢三昧。
12. 普詣一切清淨佛剎三昧。

得如是等十千三昧已。
復得
1. 妙定心。
2. 不動心。
3. 歡喜心。
4. 安慰心。
5. 廣大心。
6. 順善知識心。
7. 緣甚深一切智心。
8. 住廣大方便海心。
9. 捨離一切執著心。
10. 不住一切世間境界心。
11. 入如來境界心。
12. 普照一切色海心。
13. 無惱害心。
14. 無高倨心。
15. 無疲倦心。
16. 無退轉心。
17. 無懈怠心。
18. 思惟諸法自性心。
19. 安住一切法門海心。
20. 觀察一切法門海心。
21. 了知一切眾生海心。
22. 救護一切眾生海心。
23. 普照一切世界海心。
24. 普生一切佛願海心。
25. 悉破一切障山心。
26. 積集福德助道心。
27. 現見諸佛十力心。
28. 普照菩薩境界心。
29. 增長菩薩助道心。
30. 遍緣一切方海心。

一心思惟普賢大願。發一切如來十佛剎微塵數願海。
1. 願嚴淨一切佛國。
2. 願調伏一切眾生。
3. 願遍知一切法界。
4. 願普入一切法界海。
5. 願於一切佛剎。盡未來際劫。修菩薩行。
6. 願盡未來際劫。不捨一切菩薩行。
7. 願得親近一切如來。
8. 願得承事一切善友。
9. 願得供養一切諸佛。
10. 願於念念中。修菩薩行。增一切智。無有間斷。
發如是等十佛剎微塵數願海。成就普賢所有大願。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9/07/2008)

Friday, July 18, 2008

勇猛精進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九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三十二位及第三十三位共兩位善知識:

第三十二參的善知識是『普遍吉祥無垢光主夜神(或稱普德淨光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二位「離垢地」,成就「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勇猛解脫門(或稱菩薩寂靜禪定樂普遊步解脫門)」。

第三十三參的善知識是『喜目觀察一切眾生主夜神(或稱喜目觀察眾生光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三位「發光地」,成就「大速疾力普喜藏無垢解脫門(或稱大勢力普喜幢解脫門)」。

此卷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喜目觀察眾生光夜神』以「勇猛精進」成就的「大勢力普喜幢解脫門」。勇猛精進力從何處來?從四神足(欲、勤、心、觀),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七菩提分(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捨覺支、定覺支、念覺支),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而來。

不少學佛之人都發不起「勇猛精進心」,何況是「勇猛精進力」!我們現在還沒有「勇猛精進力」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要向「勇猛精進」靠過去,當下釐清目標,發趣向心、盡心盡力地向菩提道邁步,總有一天我們的「勇猛精進力」得以成就。不踏上第一步,永不能前進!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九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

說菩提心。無有窮盡。心無盡故。智亦無盡。普斷一切眾生煩惱。
說諸眾生卑賤醜陋。不具足身。令生厭離。讚諸如來清淨妙色無上之身。令生欣樂。如是方便。成熟眾生。
又出等眾生界種種身雲。隨諸眾生心之所樂。
1. 說勇猛精進。修一切智助道之法。
2. 勇猛精進。降伏魔怨。
3. 勇猛精進。發菩提心。不動不退。
4. 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
5. 勇猛精進。除滅一切惡道諸難。
6. 勇猛精進。壞無智山。
7. 勇猛精進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不生疲厭。
8. 勇猛精進。受持一切諸佛法輪。
9. 勇猛精進。壞散一切諸障礙山。
10. 勇猛精進。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11. 勇猛精進。嚴淨一切諸佛國土。
如是方便成熟眾生。又出種種無量身雲。以種種方便。令諸眾生。心生歡喜。捨離惡意。厭一切欲。

*************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勢力普喜幢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
1. 於念念中。普詣一切諸如來所。疾能趣入一切智海。
2. 於念念中。以發趣門。入於一切諸大願海。
3. 於念念中。以願海門。盡未來劫。
4. 念念出生一切諸行。
【1】 一一行中。出生一切剎微塵數身。
【2】 一一身。普入一切法界門。
【3】 一一法界門。一切佛剎中。隨眾生心說諸妙行。
【4】 一切剎一一塵中。悉見無邊諸如來海。
【5】 一一如來所。悉見遍法界諸佛神通。
【6】 一一如來所。悉見往劫修菩薩行。
【7】 一一如來所。受持守護所有法輪。
【8】 一一如來所。悉見三世一切如來諸神變海。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8/07/2008)

Thursday, July 17, 2008

修行的軌跡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五位至第三十一位共七位善知識:

第二十五參的善知識是『寶友女(或稱婆須蜜多女)』,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五位「無盡功德藏迴向」,成就「菩薩離貪欲際解脫法門」。

第二十六參的善知識是『鞞瑟胝羅居士』,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六位「除順平等善根迴向」,成就「不般涅槃際菩薩解脫法門」。

第二十七參的善知識是『大悲觀自在菩薩』,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七位「除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解脫法門(或稱菩薩大悲行門)」。

第二十八參的善知識是『正性無異行菩薩(或稱正趣菩薩)』,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八位「真如迴向」,成就「菩薩普門不動速疾行解脫法門(或稱普門速疾行)」。

第二十九參的善知識是『大天神(大天王)』,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九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成就「菩薩雲網解脫法門」。

第三十參的善知識是『自性不動主地神(或稱安住地神)』,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成就「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法門(或稱不可壞智慧藏法門)」。

第三十一參的善知識是『春和主夜神(或稱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是十聖位「十地位」的第一位「歡喜地」,成就「菩薩教化調伏破一切眾生癡暗法光明解脫門(或稱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

此卷令我體會到的是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菩薩(又名妙吉祥菩薩—表「智慧」)的介紹、求覓、參訪善知識的軌跡是:認知善知識的名稱,尋覓往詣善知識,從善知識所得法,如法修行,再參訪下一位善知識。這個過程給我的啟示是,修行也按照這個程序:設立目標(認知善知識名稱),摸索法門(尋覓往詣善知識),領會法門(從善知識所得法),修行證入(如法修行),超越自己建立下一個目標(再參訪下一位善知識)。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爾時善財童子。
1. 一心思惟彼居士教。
2. 入彼菩薩解脫之藏。
3. 得彼菩薩能隨念力。
4. 憶彼諸佛出現次第。
5. 念彼諸佛相續次第。
6. 持彼諸佛名號次第。
7. 觀彼諸佛所說妙法。
8. 知彼諸佛具足莊嚴。
9. 見彼諸佛成正等覺。
10. 了彼諸佛不思議業。
便即往詣大菩薩所。

*************
爾時善財童子。
1. 入菩薩廣大行。
2. 求菩薩智慧境。
3. 見菩薩神通事。
4. 念菩薩勝功德。
5. 生菩薩大歡喜。
6. 起菩薩堅精進。
7. 入菩薩不思議自在解脫。
8. 行菩薩功德地。
9. 觀菩薩三昧地。
10. 住菩薩總持地。
11. 入菩薩大願地。
12. 得菩薩辯才地。
13. 成菩薩諸力地。
漸次遊行。

*************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安住神教。憶持菩薩不可沮壞智藏解脫。
1. 修其三昧。
2. 學其軌則。
3. 觀其遊戲。
4. 入其微妙。
5. 得其智慧。
6. 達其平等。
7. 知其無邊。
8. 測其甚深。
漸次遊行。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7/07/2008)

Wednesday, July 16, 2008

菩提道的次第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七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至第二十四位共五位善知識:

第二十參的善知識是『遍行外道』,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十位「真實行」,成就「至一切處隨順遍行菩薩行解脫門(或稱此至一切處菩薩行)」。

第二十一參的善知識是『青蓮花長者(或稱優缽羅華鬻香長者)』,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一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成就「調和香解脫法門(或稱調和香法)」。

第二十二參的善知識是『自在船師(或稱婆施羅船師)』,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二位「不壞迴向」,成就「菩薩大悲幢解脫法門(或稱菩薩大悲幢行)」。

第二十三參的善知識是『最勝長者(或稱無上勝長者)』,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三位「等一切佛迴向」,成就「至一切處淨菩薩行解脫法門(或稱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淨法門)」。

第二十四參的善知識是『師子頻申比丘尼』,是上賢位「十迴向位」的第四位「至一切處迴向」,成就「滅除一切微細分別成就一切智菩薩解脫法門(或稱成就一切智解脫)」。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是『自在船師』的「菩薩大悲幢行」。自在船師觀閻浮提內,為饒益貧窮眾生,修各種苦行,隨眾生所願,悉令滿足。先以世間財物,滿足他們的意欲。復施以法財,令他們歡喜,令他們修各樣福行,生求智道心,增長善根力,發起菩提心,清淨菩提願,堅固大悲力,修學滅生死道,生起不厭生死行,攝受一切眾生海,修習一切功德海,觀照一切諸法海,照見一切諸佛海,證入一切智智海。

在修行的道上,你的起點定位跟終點定位在那裡,你清楚嗎?你是在求世間的財富?法喜?福報?智道心?善根?菩提心?菩提願?大悲力?滅生死道?不厭生死行?攝受一切眾生?修習一切功德?觀照一切諸法?照見一切諸佛?證入一切智智?

從起點的定位通往終點的定位,路線是怎樣走,你找到要領否?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七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善男子。我在此城海岸路中。淨修菩薩大悲幢行。

善男子。我觀閻浮提內。貧窮眾生。為饒益故。修諸苦行。隨其所願。悉令滿足。
1. 先以世物。充滿其意。
2. 復施法財。令其歡喜。
3. 令修福行。
4. 令生智道。
5. 令增善根力。
6. 令起菩提心。
7. 令淨菩提願。
8. 令堅大悲力。
9. 令修能滅生死道。
10.令生不厭生死行。
11.令攝一切眾生海。
12.令修一切功德海。
13.令照一切諸法海。
14.令見一切諸佛海。
15.令入一切智智海。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6/07/2008)

Tuesday, July 15, 2008

如幻解脫門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六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五位至第十九位共五位善知識:

第十五參的善知識是『尊法寶髻長者(或稱寶髻長者)』,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五位「離癡亂行」,成就「菩薩無障礙普遍莊嚴福德藏解脫門(或稱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

第十六參的善知識是『普眼長者』,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六位「善現行」,成就「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承事供養歡喜解脫門(或稱令一切眾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

第十七參的善知識是『甘露火王(或稱無厭足王)』,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七位「無著行」,成就「菩薩如幻解脫門」。

第十八參的善知識是『大光王』,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八位「尊重行」,成就「菩薩大慈幢行解脫門(或稱菩薩大慈為首隨順世間三昧門)」。

第十九參的善知識是『不動優婆夷』,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九位「善法行」,成就「菩薩堅固受持願行解脫門(或稱菩薩求一切法無疲厭三昧門)」。

此卷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無厭足王」的「菩薩如幻解脫門」。菩薩的所行所作、巧方便智是不可思議的。無厭足王為調伏彼眾生,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而斷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無厭足王以這樣的善巧方便,令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安隱、住於一切智地。無厭足王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他的心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何況人耶?

無厭足王若實作如是惡業,那可得殊勝果報、色身、眷屬、富贍、自在。

一個人真的作惡,或是行「菩薩如幻解脫門」就要看他的人格、心行、品質、富贍與自在。問題是人多愛帶上面紗,自欺欺人。很多出入婬舍、賭場、酒色財氣之人,都自以為是維摩詰居士,在救度眾生!您願為眾生受未來無間苦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
1. 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
2. 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
3. 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
4. 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
5. 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
6. 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
7. 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
1. 知諸有趣悉皆如幻。
2. 菩薩諸行悉皆如化。
3. 一切世間悉皆如影。
4. 一切諸法悉皆如夢。
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5/07/2008)

Monday, July 14, 2008

深耕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五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十位至第十四位共五位善知識:

第十參的善知識是『慈行童女』,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十位「灌頂住」,成就「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解脫門」。

第十一參的善知識是『妙見比丘(或稱善見比丘)』,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一位「歡喜行」,成就「菩薩無盡燈隨順解脫門」。

第十二參的善知識是『根自在主童子(或稱自在主童子)』,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二位「饒益行」,成就「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解脫門」。

第十三參的善知識是『辯具足優婆夷(或稱具足優婆夷)』,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三位「無瞋行」,成就「菩薩無盡福德莊嚴藏解脫門」。

第十四參的善知識是『具足智長者(或稱明智長者)』,是中賢位「十行位」的第四位「無盡行」,成就「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是善財童子從『具足優婆夷』得「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已,更要思惟彼福德大海、觀察彼福德虛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攝彼福德藏、入彼福德淵、遊彼福德池、淨彼福德輪、見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門、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作種種的深耕。

就我個人而言,此次之讀誦「八十華嚴經」是在七年內第五回全卷讀誦。其間,間斷式、抽樣式地讀華嚴經不計其數。由於要寫心得報告,所以花的時間和心思在這回的讀誦,與已往的四回很是不同,相對所獲的得益也湛然不一樣。不論是在做正行的讀誦(在佛堂打坐做功課),或是在做二六時中的日常生活,心都是繫念在華嚴經的教導上。如是過了七十多天。

這回的讀誦「八十華嚴經」在七月十八日便圓滿結束。但在我個人修學華嚴經奧秘的路途上,那時候才是剛開始。無邊無量的智慧寶藏正等待著我的開發,真的令人興奮!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爾時善財童子。得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已。
1. 思惟彼福德大海。
2. 觀察彼福德虛空。
3. 趣彼福德聚。
4. 登彼福德山。
5. 攝彼福德藏。
6. 入彼福德淵。
7. 遊彼福德池。
8. 淨彼福德輪。
9. 見彼福德藏。
10. 入彼福德門。
11. 行彼福德道。
12. 修彼福德種。

*************

善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難得。若能發心。是人則能求菩薩行。
1. 值遇善知識恒無厭足。
2. 親近善知識恒無勞倦。
3. 供養善知識恒不疲懈。
4. 給侍善知識不生憂慼。
5. 求覓善知識終不退轉。
6. 愛念善知識終不放捨。
7. 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
8. 瞻仰善知識無時憩止。
9. 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
10. 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4/07/2008)

Sunday, July 13, 2008

知難不退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四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七位至第九位善知識:

第七參的善知識是『伊舍那優婆夷(或稱休捨優婆夷)』,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七位「不退住」,成就「離憂安隱幢解脫門」。

第八參的善知識是『大威猛聲仙人(或稱毘目瞿沙仙人)』,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八位「童真住」,成就「菩薩無勝幢解脫門」。

第九參的善知識是『熱勝婆羅門』,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九位「法王子住」,成就「菩薩普圓滿無盡輪解脫門(又名菩薩無盡輪解脫)」。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兩點:(一)休捨優婆夷所處的「普莊嚴園」殊勝絕倫,由是往昔修百萬阿僧祇方便行所至。(二)知難不退,「艱難」不是要我們害怕、恐懼,而是要我們生感恩心、真惜心和勇猛心。

(一)第七位善知識『休捨』現的是「優婆夷」(女居士)相,但她已修百萬阿僧祇方便行,福德因緣俱足。若有人見聞憶念於『休捨優婆夷』,與她同住,供給她者,悉不唐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休捨優婆夷』。其有眾生得見『休捨優婆夷』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

善知識不能以外相作衡量,要以他的德性、品質、內涵為準則。

(二)善財童子思惟修行的十難:得菩提難、近善知識難、遇善知識難、得菩薩諸根難、淨菩薩諸根難、值同行善知識難、如理觀察難、依教修行難、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難、值遇增長一切智法光明難。愈是艱難,愈要發奮圖強,這才是行者的本色!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四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

休捨告言。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我。善男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善男子。東方諸佛。常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諸佛。悉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善男子。我常不離見佛聞法。與諸菩薩。而共同住。善男子。我此大眾。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皆在此園。與我同行。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其餘眾生。住此園者。亦皆普入不退轉位。

*************

善男子。於此南方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那羅素。中有仙人。名毘目瞿沙。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悲泣流淚。作是思惟。
1. 得菩提難。
2. 近善知識難。
3. 遇善知識難。
4. 得菩薩諸根難。
5. 淨菩薩諸根難。
6. 值同行善知識難。
7. 如理觀察難。
8. 依教修行難。
9. 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難。
10. 值遇增長一切智法光明難。
作是念已。辭退而行。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3/07/2008)

Saturday, July 12, 2008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三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四位至第六位善知識:

第四參的善知識是『彌伽長者』,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四位「生貴住」,成就「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又名輪字品莊嚴法門)」。

第五參的善知識是『解脫長者』,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五位「方便住」,成就「如來甚深無礙莊嚴解脫門」。

第六參的善知識是『海幢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六位「正心住」,成就「般若波羅蜜清淨光明三昧法門」。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點:(一)發心的重要性及功德,特別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善知識難可得遇,(三)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二)善知識者,難可得見、得聞、出現。我們要福德因緣俱足才能得遇善智識。有幸會上善知識,應當奉事、親近、承接、逢值、共居、令喜悅、隨逐。「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善知識能給我們開示、指導、求證。而然善智識有不同層面,比如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同修善知識、反面教材善知識等等。無論何等善知識,我們都應起恭敬心、謙下心和感恩心。

(三)能否得見諸佛,體證覺悟,全由『自心』。所以我們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不斷的扶助、潤澤、淨治、堅固、坦蕩、潔白、明利、開發、廣大、照察自心,把心浸泡在七菩提分、三三昧中,久而久之「自心」便可任運自如。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遍推求解脫長者。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是我獲得廣大善利。何以故。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難可逢值。難得共居。難令喜悅。難得隨逐。我今會遇為得善利。

*************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
1. 應以善法。扶助自心。
2. 應以法水。潤澤自心。
3. 應於境界。淨治自心。
4. 應以精進。堅固自心。
5. 應以忍辱。坦蕩自心。
6. 應以智證。潔白自心。
7. 應以智慧。明利自心。
8. 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
9. 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
10. 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2/07/2008)

Friday, July 11, 2008

不厭生死苦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二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此卷演述文殊師利菩薩經歷人間,至「福城東」,為善財童子及無量大眾開示說法。文殊師利菩薩提示善財童子南行向德雲比丘求問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行。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首三位善知識:

第一參的善知識是『吉祥比丘(又稱德雲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一位「發心住」,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

第二參的善知識是『海雲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二位「治地住」,成就「普眼法門」。

第三參的善知識是『妙住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三位「修行住」,成就「普遍速疾勇猛不空供養諸佛成熟眾生無礙解脫門(又名菩薩無礙解脫門)」。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點:(一)善知識的名號、位次、法門名稱皆有其特殊意義,(二)善財童子出生時的妙寶殊勝,(三)成就普賢大願的先決條件是「不厭生死苦」。

(二)善財童子,資糧道俱足(生時的妙寶殊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到處尋覓善知識教化。環顧有不少佛子,不修善根資糧,沒有好好的打穩基礎,卻想一步登天,學有所成。地基(前行功夫—資糧道)很是重要,地基不踏實,那可興建紮穩的樓房。不堪為法器,善知識也不可以令我們成就。世間的學問是可以師生雙授,而出世間的智慧是師徒心心相叩的。

(三)「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則具普賢道 一切無能壞」—「四無盡境」及「心無疲厭」都要「不厭生死苦」。生死是苦是樂,全繫於我們修行的功夫與水平。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復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地自開裂。生七寶芽。所謂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形體肢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涌出。光明照耀。復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

*************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為我說。
1. 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
2. 應云何修菩薩行。
3. 應云何趣菩薩行。
4. 應云何行菩薩行。
5. 應云何淨菩薩行。
6. 應云何入菩薩行。
7. 應云何成就菩薩行。
8. 應云何隨順菩薩行。
9. 應云何憶念菩薩行。
10.應云何增廣菩薩行。
11.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藏  能來至我所  發起大悲心  勤求無上覺
 已發廣大願  除滅眾生苦  普為諸世間  修行菩薩行
 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則具普賢道  一切無能壞
 福光福威力  福處福淨海  汝為諸眾生  願修普賢行
 汝見無邊際  十方一切佛  皆悉聽聞法  受持不忘失
 汝於十方界  普見無量佛  成就諸願海  具足菩薩行
 若入方便海  安住佛菩提  能隨導師學  當成一切智
 汝遍一切剎  微塵等諸劫  修行普賢行  成就菩提道
 汝於無量剎  無邊諸劫海  修行普賢行  成滿諸大願
 此無量眾生  聞汝願歡喜  皆發菩提意  願學普賢乘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1/07/2008)

Thursday, July 10, 2008

心中的一團火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一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此卷文殊師利菩薩演述十種能速入如來之地的趣大乘法:心無疲厭地積集一切善根、見一切佛承事供養、求一切佛法、行一切波羅蜜、成就一切菩薩三昧、次第入一切三世、普嚴淨十方佛剎、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為成熟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一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

普賢十大願王的要領是「四無盡境」:「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無盡」。文殊菩薩的十速入如來地趣大乘法的要領是「心無疲厭」。所有的行者,心中須都有一團不能磨滅之火。靠著這團火(能量)的熱和光(作用),行者才能心無疲厭,盡虛空、遍法界地上求下化,利樂有情。而這團火是憑著信心和善根(資糧)來點燃起來的。

資糧道的建立,信心和善根的培養,它們的重要性,我們能體會到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一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

爾時世尊。欲令諸菩薩。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廣大三昧故。從眉間白毫相。放大光明。其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諸佛國土。
其有見此佛神力者。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於往昔時。善根攝受。
1. 或昔曾以四攝所攝。
2. 或是見聞憶念親近之所成熟。
3. 或是往昔教其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4. 或是往昔於諸佛所。同種善根。
5. 或是過去以一切智。善巧方便。教化成熟。
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圓滿諸波羅蜜。或入莊嚴清淨行輪。或入菩薩諸地。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力無畏智。或入佛無礙辯才海。彼諸菩薩。以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理趣。種種隨順。種種智慧。種種助道。種種方便。種種三昧。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神變海方便門。

*************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何者為十。所謂
1. 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
2. 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
3. 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
4. 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
5. 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無疲厭。
6. 次第入一切三世心無疲厭。
7. 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
8.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無疲厭。
9. 於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
10.為成熟一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一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
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捨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姓。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眾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0/6/2008)

Wednesday, July 9, 2008

一步一腳印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此卷首先敘述世尊在逝多林,給孤獨園與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及一百四十一位大菩薩會聚。在《淨行品》文殊師利菩薩也用了一百四十一大願,回答智首菩薩的一百一十個大問。一百四十一這個數目表什麼法,我現提了這個疑情。各位師兄知道答案的,請給我一個提點。

在此逝多林共五百菩薩摩訶薩與五百聲聞眾俱。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顯現如來不可思議境界。唯是諸大聲聞不能見如來大神變。卷末,十大菩薩以偈頌釋為何諸大聲聞不能見如是廣大神變。

佛法無所不在,遍一切處;我們凡夫被無明障蔽,不能睹見。是故善財童子參訪每一位善知識之後,總是「如是正念、觀察、籌量、憶念、思惟、修習、深入、趣向、明見、解了、分別、了達、修行,諸善知識教,發起大願。」

若然沒有足夠的善根、智眼、三昧、解脫、神通、威德、勢力、自在、住處與境界,是不能知、見、入、證、住、解、觀察、忍受、趣向和遊履諸佛的境界或義理。更加不能廣為他人開闡解說、稱揚示現、引導勸進、令人趣向、修習、安住、證入。

學佛與修行是沒有速成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菩提道上,每一個行者,都是一步一腳印(甚至有些是一步一血印)地走過來的。學佛別怕艱辛,祇要踏實向前,那個收成也是萬分動人的。我們一起努力吧!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如是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不能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分別。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

復次諸大聲聞。無如是善根故。無如是智眼故。無如是三昧故。無如是解脫故。無如是神通故。無如是威德故。無如是勢力故。無如是自在故。無如是住處故。無如是境界故。

是故於此。不能知不能見。不能入不能證。不能住不能解。不能觀察。不能忍受。不能趣向。
不能遊履。又亦不能廣為他人開闡解說。稱揚示現。引導勸進。令其趣向。令其修習。令其安住。令其證入。

何以故。諸大弟子。依聲聞乘。而出離故。成就聲聞道。滿足聲聞行。安住聲聞果。於無有諦。得決定智。常住實際。究竟寂靜。遠離大悲。捨於眾生。住於自事。於彼智慧。不能積集。不能修行。不能安住。不能願求。不能成就。不能清淨。不能趣入。不能通達。不能知見。不能證得。是故。雖在逝多林中對於如來。不見如是廣大神變。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9/6/2008)

Saturday, July 5, 2008

德性的培育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九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一百八十四至第二百題目,共十七項問題,一百七十個答案。這是離世間品第七卷,也是最後一卷;離世間品之後是《入法界品》。

此卷敘述菩薩摩訶薩從「處胎」至「般涅槃」的修行經歷:十種示現處胎事、十種甚微細趣、十種生、以十事故示現微笑心自誓、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以十事故現處童子地、以十事故現處王宮、以十事故示現出家、為十種事故示行苦行、往詣道場有十種事、坐道場有十種事、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有十種成如來力、轉大法輪有十種事、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

若把菩薩擬人化,這十七項目是菩薩從生(處胎)至死(般涅槃)的經歷。若把菩薩看成自性海中的德行,這十七項目便是德性的培育(處胎)、扎根、歷練、成熟(般涅槃)的過程。華嚴經的思惟模式與語言模式,在此可以看得清楚。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8/6/2008)

Friday, July 4, 2008

得聞正法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八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一百五十四至一百八十三題目,共三十項問題,三百個答案。

第一百五十四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清淨大施」?它們是:平等施(不揀眾生) 、隨意施(滿其所願) 、不亂施(令得利益) 、隨宜施(知上中下) 、不住施(不求果報) 、開捨施(心不戀著) 、一切施(究竟清淨) 、迴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 、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捨) 、三輪清淨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虛空) 。

跟著的題目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清淨戒」、「清淨忍」、「清淨精進」、「清淨定」、「清淨慧」、「清淨慈」、「清淨悲」、「清淨喜」、「清淨捨」。『六波羅蜜』與『四攝法』的要義涵蓋得淋漓盡至,我們有時間實應好好地翻閱此段經文,細意斟酌這十大題目。

第一百七十三個題目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業」?而菩薩摩訶薩的第四魔業是:「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作為凡夫的我們,聽聞正法而不修行,雖或修行懈怠放逸,意志狹劣,並不覺得有何不對!但對菩薩摩訶薩而言,那就是魔業。魔業是障礙菩提道的事業。

修行的根本步是「聞、思、修」。『聞』—不祇是耳朵的聽到或眼睛的看到,最重要的是心中的叩到。與正法相叩應,不可能不跟著起思惟心、修學心、精進心、求道心。

你得聞正法了嗎?從你的思惟心、精進心、菩提心便可找到答案!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八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
1.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2. 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
3. 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
4. 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
5. 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
6. 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
7. 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餘說悉非。是為魔業。
8. 樂學世論。巧術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
9. 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
10.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
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7/6/2008)

Tuesday, July 1, 2008

五根:「信、進、念、定、慧」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七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一百一十六至一百五十三題目,共三十八問題,三百八十個答案。

第一百二十五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道」?而十種道的第五道是:

『五根是菩薩道。安住淨信。堅固不動。起大精進。所作究竟。一向正念。無異攀緣。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別智慧境界故。』

在六月我們的初級佛學班,剛討論五根;所以我想在此加深同學對五根的認識。五根是「信、進、念、定、慧」。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學佛的基本次第:「信、解、行、證」、修行的五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加等覺、妙覺)」、「十信具足,報同等覺」。建立清淨正確的信心(淨信)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步。我們宜花多些功夫和時間,探討、摸索、求證我們的信心是否淨信。別要盲從附和,跟風,偶像崇拜—這些都是因緣和合,時移勢逆的,很易退心的。唯有把心安住淨信(內求、無私的)才可堅固不動。

信心具足,才能起「信力」作全情投入地修行,生勇猛心、精進心。大精進不是用時間長短、行動多少去衡量的。精進與否是看你的心是否在?從淨信所生起的「精進力」是堅固不動,所作究竟的。

要把信力和精進力放在正念上,別亂攀緣。錯用信力和精進力是頗危險的。一心向著正念,集中精神而不散亂攀緣,便會成就「念力」。

有了信力、精進力與念力,就可促生「定力跟慧力」。定力能巧知三昧、出入方便,而慧力能分別智慧境界。

以五根起作用,以五力「嚴土淑生」,才能所作的一切皆是「普賢大行」,「祇要做便是對!」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七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道。何等為十。所謂
1) 一道是菩薩道。不捨獨一菩提心故。
2) 二道是菩薩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
3) 三道是菩薩道。行空無相無願。不著三界故。
4) 四行是菩薩道。懺除罪障。隨喜福德。恭敬尊重。勸請如來。善巧迴向。無休息故。
5) 五根是菩薩道。安住淨信。堅固不動。起大精進。所作究竟。一向正念。無異攀緣。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別智慧境界故。

6) 六通是菩薩道。所謂
【1】 天眼悉見一切世界所有眾色。知諸眾生死此生彼故。
【2】 天耳悉聞諸佛說法。受持憶念。廣為眾生。隨根演暢故。
【3】 他心智。能知他心。自在無礙故。
【4】 宿命念。憶知過去一切劫數。增長善根故。
【5】 神足通。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種種為現。令樂法故。
【6】 漏盡智。現證實際。起菩薩行。不斷絕故。

7) 七念是菩薩道。所謂
【1】 念佛。於一毛孔。見無量佛。開悟一切眾生心故。
【2】 念法。不離一如來眾會。於一切如來眾會中。親承妙法。隨諸眾生。根性欲樂。而為演說。令悟入故。
【3】 念僧。恒相續見。無有休息。於一切世間。見菩薩故。
【4】 念捨。了知一切菩薩捨行。增長廣大布施心故。
【5】 念戒。不捨菩提心。以一切善根。迴向眾生故。
【6】 念天。常憶念兜率陀天宮一生補處菩薩故。
【7】 念眾生。智慧方便。教化調伏。普及一切。無間斷故。隨順菩提。

8) 八聖道是菩薩道。所謂
【1】 行正見道。遠離一切諸邪見故。
【2】 起正思惟。捨妄分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
【3】 常行正語。離語四過。順聖言故。
【4】 恒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伏故。
【5】 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
【6】 起正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礙故。
【7】 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世間散動心故。
【8】 心常正定。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諸三昧故。

9) 入九次第定。是菩薩道。所謂離欲恚害。而以一切語業。說法無礙。滅除覺觀。而以一切智覺觀。教化眾生。捨離喜愛。而見一切佛。心大歡喜。離世間樂。而隨順出世菩薩道樂。從此不動。入無色定。而亦不捨欲色受生。雖住滅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薩行故。

10) 學佛十力。是菩薩道。所謂
【1】 善知是處非處智。
【2】 善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業報因果智。
【3】 善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不同隨宜說法智。
【4】 善知一切眾生種種無量性智。
【5】 善知一切眾生軟中上解差別令入法方便智。
【6】 遍一切世間一切剎一切三世一切劫普現如來形相威儀而亦不捨菩薩所行智。
【7】 善知一切諸禪解脫及諸三昧若垢若淨時與非時方便出生諸菩薩解脫門智。
【8】 知一切眾生於諸趣中死此生彼差別智。
【9】 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劫數智。
【10】 善知一切眾生樂欲諸使惑習滅盡智。而不捨離諸菩薩行。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如來。無上巧方便道。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6/6/2008)

Sunday, June 29, 2008

菩薩是自性中的一個德行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六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八十三至一百一十五題目,共三十三問題,三百三十個答案。

第九十六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畏」?而十種無畏的第八無畏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悉已通達。菩薩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眾生。恒以願心。繫佛菩提。而為悲愍眾生故。成就眾生故。於煩惱濁世。示現受生。種族尊貴。眷屬圓滿。所欲從心。歡娛快樂。而作是念。我雖與此眷屬聚會。不見少相而可貪著。廢我修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總持辯才。菩薩道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已得自在。到於彼岸。修菩薩行。誓不斷絕。不見世間。有一境界。而能惑亂菩薩道者。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以大願力。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菩薩摩訶薩的智慧、方便、諸力行,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眾生。恒以大願心,繫念於覺悟的菩提道上。但為而為悲愍眾生、成就眾生,於煩惱濁世中,示現受生。菩薩受生時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所欲從心,歡娛快樂。菩薩而作是念:我雖然與此眷屬聚會,不見有微少的色相而可貪著,荒廢我的修行、禪定解脫及各種三昧、總持辯才、菩薩道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已得到自在,到於彼岸,修菩薩行誓不斷絕。不見世間有一境界,而能惑亂菩薩道者。由於不見到任何境界能惑亂菩薩道,所以心得無畏,究竟到達大無畏彼岸。以大願力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這段經文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菩薩受生時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從心所欲,歡娛快樂。若然我們不把菩薩擬人化,而把「菩薩」看作成自性中的一個德行。當德行兌現、呈顯(受生)之時,它一定是出自於我們尊崇、高貴的自性海中(生尊貴種族家),因緣、福德,善根(眷屬)圓滿具足。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是德行兌現(菩薩受生)的因,從心所欲歡娛快樂是兌現(受生)的果。

已成就的「德行」是不會貪著色相、福報、善根而防礙菩提道。大的德行是消遙自在的,在覺悟的路上不會磨滅的、斷絕的。世上無一境界能昏惑擾亂已成就的德行,自性海中的真如心是無有畏懼,究竟到達大無畏的終極目標。

無論遇到任何境界,我們一定要維持、守護、培育我們的德行。沒有健全的人格,那能成就德行(菩薩行)?德行一旦能彰顯,無有可畏。您願意把您自性海中的德行彰顯出來嗎?除了靠努力修行,別無他途!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5/6/2008)

Friday, June 27, 2008

如山增上心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五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六十八至八十二題目,共十五問題,一百五十個答案。

第六十九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十種「如山增上心」?

經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在第八如山增上心,菩薩知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凡夫,品性並不和善,很難調教、化度,不能知恩、報恩。雖然眾生這般的品性,菩薩更要發大誓願,希望令眾生心意得自在,一切行事沒有障礙,捨離惡念,不於他們身上生種種煩惱。這是菩薩的第八如山般高壯的增強向上心。

《淨行品》云:「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觀察到眾生的下劣根性,菩薩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而在《離世間品》更進一步激發菩薩發大誓願,希望能令此等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所行無礙、心意自在。

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並非太難。如何令下劣根性的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卻是一門大學問。沒有如山增上心那有可能辦得到?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4/6/2008)

Thursday, June 26, 2008

無上法樂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四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四十二至六十七題目,共二十六問題,二百六十個答案。

第五十八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所樂」?

此十種所樂是—
1. 樂正念:心不散亂故。
2. 樂智慧:分別諸法故。
3. 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故。
4. 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
5. 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
6. 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
7. 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故。
8. 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
9. 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
10. 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云:「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世間的歡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受,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即滅,無常故苦。唯有了悟真理的實相及運作,不再被無常逼迫,把心安住在正念、智慧、往詣一切佛所、諸佛充滿、菩薩自在、諸三昧門、陀羅尼、無礙辯才、成正覺、轉法輪這十大法門,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至於每一法門如何修習,也分別闡明。心不散亂是為樂正念。分別諸法是為樂智慧。聽法無厭是為樂往詣一切佛所。十方無邊際故樂諸佛充滿。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是為樂菩薩自在。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是為樂諸三昧門。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是為樂陀羅尼。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是為樂無礙辯才。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是為樂成正覺。摧滅一切異道法是為樂轉法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最樂。」修行就是從緣起法界的生滅門,進入性起法界的真如門。

願大眾法喜充滿,寂滅為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3/6/2008)

Wednesday, June 25, 2008

最高的原點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三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答複了最初的四十一個問題,共四百一十個答案。

第五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勤精進法門?

此十種勤精進是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若諸菩薩安住此十法門,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而在第二十七個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無上大智波羅蜜?其第四精進波羅蜜,是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十種「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精進」,總要言之,就是「無上大智精進波羅蜜」的一切所作不退轉。真實的菩薩行是無有退轉的,祇有無窮盡地超越與提昇。

華嚴的最上乘行法是「從果向因」、「果地覺,因地心」,抓緊最高的原點(原則)往下展開。無有窮盡地超越與提昇就是其中的一個最高原點,此以為中心,於一切所作不退轉,便可涵蓋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這點您捉住了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八之一

5.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精進。何等為十。所謂
1. 教化一切眾生勤精進。
2. 深入一切法勤精進。
3. 嚴淨一切世界勤精進。
4. 修行一切菩薩所學勤精進。
5. 滅除一切眾生惡勤精進。
6. 止息一切三惡道苦勤精進。
7. 摧破一切眾魔勤精進。
8. 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勤精進。
9. 供養一切諸佛勤精進。
10. 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勤精進。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27.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
1. 施波羅蜜。悉捨一切諸所有故。
2. 戒波羅蜜。淨佛戒故。
3. 忍波羅蜜。住佛忍故。
4. 精進波羅蜜。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5. 禪波羅蜜。念一境故。
6. 般若波羅蜜。如實觀察一切法故。
7. 智波羅蜜。入佛力故。
8. 願波羅蜜。滿足普賢諸大願故。
9. 神通波羅蜜。示現一切自在用故。
10. 法波羅蜜。普入一切諸佛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大智波羅蜜。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Tuesday, June 24, 2008

自性的運作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二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此卷談及如來、應正等覺的境界、如來行、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種善根—「如來的軌跡」或可稱為「自性的運作」。

《如來出現品》敘述自性的流露是「如何成就」,自性的「體」、「相」、「用」及自性的「運作」。「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在華嚴經,「自性」這個不可說不可說的「那個」,還是說到這般的淋漓盡緻。

華嚴的學子,需要花功夫了解及洞晰華嚴經的「思惟模式」與「語言模式」。若然祇是依文字的表面認識華嚴,不能理解如來真實義。

有一個同修跟我說,他請了一套華嚴經回家,也讀了幾卷華嚴經,華嚴經是要用來實踐的,不是作紙上談兵的。以我的淺見,華嚴經是要無有窮盡地深耕、體會、證入的。讀了幾篇華嚴經,修到的是人天福報,連華嚴的門檻也未看見。

而以下的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經云:「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真實法與方便法非一非二。自性是無生、無歿、無有滅度。若有因緣和合的需要,自性則示現涅槃相。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Monday, June 23, 2008

自性的體、相、用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一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此品談及如來音聲的十相及如來心的十相。

上卷談的是如來十身,此卷所談的是十音聲和十心。在華嚴經「十」的數字代表「重重無盡」、「圓滿」。而在十大類中,每一大類又是無窮無盡。

「如來的身相」指的是「自性的存在」,不是用肉眼、天眼可以見到的。需具慧眼、法眼或佛眼才能體會自性的存在。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簡略的說,自性的存在是要用心感受、用智慧體會的。

「如來的音聲」指的是「自性的作用」,饒益自己及眾生的部分。音聲無相但有功用。自性所引發的功用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處,饒益一切眾生。

「如來的心」指的是「自性的本體」。「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而以下的這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味道的。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何故得名為無盡根?以究竟無休息故,不斷菩薩行故,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其根生時,令一切菩薩生不捨眾生大慈悲根;
其莖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
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一切諸波羅蜜枝;
其葉生時,令一切菩薩生長淨戒、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
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
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得無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大深阬,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0/6/2008)

Saturday, June 21, 2008

如來出現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此品談及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的十相及如來身的十相。

海雲繼夢和上對此品的講記和解經,出版了《自性啟航》一書。我誠意在此推介此書。如來出現品共三卷,和上的書也按經文分為三冊出版—《自性啟航》、《航向薩婆若海》、《如來出現》。

此卷最令我讚歎的有兩點。

其一、自性(如來)的顯現,並非由於一緣一事而得成就,而是從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清淨殊勝志樂、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相續行願、修諸福智心無厭足、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智慧方便清淨道、清淨功德藏、莊嚴道智、通達法義所成故。

所以我們不論是生活或修行都是無有窮盡的,沒有終極的,祇有無限的超越與提昇。生命的洪流是無始無終的,不要被時間欺騙,別太著重目的性。

其二、行者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一切眾生。而然大慈大悲,是依靠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是依靠自性的顯現(如來出現),這裡指根本智。如來出現,是依靠無礙慧光明,指的是後得智、饒益眾生的智慧。無礙慧光明就無有所依。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何等為十?
1) 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
2) 過去無量清淨殊勝志樂所成故、
3) 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4) 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
5) 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
6) 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
7) 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淨道所成故、
8) 過去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
9) 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
10) 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辯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跡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9/6/2008)

Friday, June 20, 2008

百萬障門生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九卷「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此品先談及諸菩薩,於其他菩薩起瞋恚心者,所得的百萬障門。跟著敘述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具足十種清淨、具足十種廣大智、入十種普入、住十種勝妙心、得十種佛法善巧智。

最近這幾個月,我的言行,被受大家的批評、責備、非議。我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協妥,不讓步;所以處事不夠圓融、沒有智慧、情緒不穩定、心被境轉、言行不一致、放不下、太決絕。與身邊好幾個多年同修的友情都喪失了。我撫心自問,我做的是對是錯?

當下我找不出答案,唯有佛前求慚悔,請求諸佛加庇,給我一點啟示。山窮水盡而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有一份自信,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任何事情,我都會值著那機會,提昇及超越自己。但當我的決擇影響到身邊的人,那個因緣的運作,就不容易釐清。

我這輩子學佛的因緣十分殊勝,全無普賢行品所敘述的百萬障門。這也許暗示我多生累劫以來,還修到一點的善根、福德、因緣;也靠著這少許的善根,我對未來是無有恐懼的。我勇於承擔自己的身、口、意業。

讓我嘆惜的是,眼看有很多同修,這輩子,生活坎坷,學佛的旅途充滿障礙,而我幫不上忙。
在我的看法,他們是誤入岐途,知見偏差了,在做惡業而不自知,將來業報現前,那就為時已晚。我是衷心地盼望錯的是我而不是他們!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修行人還有「善根」與「普賢行願」隨身。無論如何,祇有勤修善根才是幸福、美滿、極樂的保證,才是真實的!您願不願意勤修善根,時時刻刻活在幸福、美滿、極樂的國度裡?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

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

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脩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目*侯]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淨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懈怠障。不能淨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捨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嬾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

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
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則住十種勝妙心。…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8/6/2008)

Thursday, June 19, 2008

五欲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八卷「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如來十身相海品」敘述如來的眾妙寶相莊嚴。如來頂上,有三十二種寶莊嚴大人相,以為嚴好;其身上有六十五種大人相,合共九十七大人相,以為莊嚴。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敘述依隨如來三十二形相好的光明。光明是指饒益眾生的事業。此品有以下數句: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
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

貪著五欲之享樂會障礙我們的善根。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受所生起的貪求渴欲之心。對此五種欲樂的貪著,可阻擾善根的增長。耽迷視覺、聽覺、鼻覺、味覺及觸覺的欲樂,會令我們的心被俘擄,貪欲纏心,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趣。

修行並不定要我們斷絕色、聲、香、味、觸的享樂,除非你是修苦行的。但學佛的人,不應把心祇用在五欲的追求與滿足方面。

適當的五欲樂受是值得讚歎和欣賞的。智慧的生活就是欣賞、體驗生命的真、善、美。

可惜的是,我們凡夫總是愛把五欲放在第一位,將一輩子的精神追求五欲的滿足。在此追求的過程中,更不惜一切,做業做惡,賠上自己的法身慧命!生死輪迴,飽受苦難的逼迫。心繫縛於五欲,念念被貪瞋癡蒙蔽,怎能用功在覺悟真理的道上。

念佛,不是手持念珠,嘴巴呼喚諸佛的名號以已。實相念佛是把心安住在覺悟真理的驗證之中。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7/6/2008)

Wednesday, June 18, 2008

慈、悲、喜、捨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七卷「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以下數句:

「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愍。
觀諸眾生虛妄不實。起大慈心。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捨。」

內宮、妻、妾、侍從,指的是我們的眷屬世間,又可比喻為那些不能當家作主的人。從觀照我們的眷屬世間,生起大悲哀愍之心,給與他們歡樂或樂因。

眾生是眾因緣和合而生,緣盡則散,虛妄不實。觀照虛妄、無常故苦,生起大慈之心,給眾生拔苦或苦因。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這一句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還在參…

於一切真理、實相,心得自在,當然不執著法,不執著非法,而起大捨。離二邊,住於平等。

「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是大乘菩薩行的必要基本。培養這四無量心也就是長養我們的善根與福德,增長我們的出離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住。住一切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6/2008)

Tuesday, June 17, 2008

眷屬莊嚴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六卷「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此句:「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曾經有一同修與我討論「眷屬」的莊嚴。他的立場是,一個學佛之前已經是家庭破碎,與朋友相處不來的人,修學佛法之後,他的眷屬世間不圓美,並不能表示他修得不夠好。我的見解是學佛並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和諧,顯出過去生修的眷屬世間不夠好。這輩子修得好,此生或來世的眷屬世間應得以改善。

海雲和上常說,修行是達到三世間的圓滿: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修行是多生累劫修習善根、福德、因緣。

前輩子修到多少,這生呈顯無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常認為走進一個人的屋舍,就可以看出他的器世間;觀察一個人的家庭、同事、朋友,就可察覺他的眷屬世間;留意一個人的心性、語言、行為,就可體會他的智正覺世間。全都是騙不了明眼之人。

物以累贅,心性相近的人總愛走在一起。

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夠圓滿,沒關係,立刻好好地修習善根、福德、因緣。美滿的人生正等待著你的開發!

這輩子眷屬世間很圓滿,更應用功修行,讓你的眷屬世間更廣、更大、更深化!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
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不失時。…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
諸佛世尊。能出生十種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普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難信受廣大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功德。離過清淨。 …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究竟清淨。何等為十。所謂
1. 一切諸佛。往昔大願。究竟清淨。
2. 一切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淨。
3. 一切諸佛。離世眾惑。究竟清淨。
4. 一切諸佛。莊嚴國土。究竟清淨。
5. 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6. 一切諸佛。所有種族。究竟清淨。
7. 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淨。
8. 一切諸佛。法身無染。究竟清淨。
9. 一切諸佛。一切智智。無有障礙。究竟清淨。
10.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所作已辨。到於彼岸。究竟清淨。是為十。…

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盡智海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常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演說無量諸佛法門。…
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障礙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
諸佛世尊。有十種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思議圓滿佛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善巧方便。…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5/6/2008)

Monday, June 16, 2008

不可說不可說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五卷「阿僧祇品第三十」,「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及「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此三品皆是等覺位菩薩的法門。

「阿僧祇品」敘述數量的單位。一百千成為一「洛叉」(萬) ,一百洛叉成為一「俱胝」(一百萬) ,一俱胝的二次方(一百萬乘一百萬) 成為一「阿庚多」,一阿庚多的二次方成為一「那由他」;如此以後每單位的二次方成為新的單位。

在八十華嚴的「阿僧祇品第三十」,「阿僧祇」是洛叉以後的第一百零四個新單位。一阿僧祇的二次方成為一「阿僧祇轉」,一阿僧祇轉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一無量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轉」,跟著的單位是「無邊」、「無邊轉」、「無等」、「無等轉」、「不可數」、「不可數轉」、「不可稱」、「不可稱轉」、「不可思」、「不可思轉」、「不可量」、「不可量轉」、「不可說」、「不可說轉」、「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轉」為最後的單位。

「不可說」是一個可以統計的數量,但它是大腦無法思考的極大數目單位。

「如來壽量品」敘述時間的單位。一小劫是1679.8萬年。在此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一劫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日一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劫是金剛堅佛,「袈裟幢世界」的一日一夜。跟著是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法幢佛的「離垢世界」、師子佛的「善燈世界」、光明藏佛的「妙光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的「難超過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的「莊嚴慧世界」、月智佛的「鏡光明世界」。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是眾生飽受煩惱逼迫的世界。娑婆的意譯為「堪忍」,堪能忍受苦難。「極樂世界」是祇有快樂而無痛苦的國度。當我們被貪瞋癡、業報、苦惱所纏擾,我們是活在娑婆世間。反之,當我們身心清淨,內心充滿喜悅,我們就身處極樂世界。痛苦之時,時間相當的難過;而歡樂之時,時光轉眼消逝。

由外物、外在因緣而產生的歡樂是短暫及無常的。因緣散滅,樂盡苦來。透過修行,身心得到轉化,經歷「觸功德」及「輕安」,所發自內心的法喜是恆存的、常在的、不失不滅的。修行就是從無常的娑婆世界轉入常樂我淨的極樂國度。你願意走這一遭嗎?

「諸菩薩住處品」敘述諸位菩薩的住處。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4/6/2008)

Sunday, June 15, 2008

定、通、忍、慧、智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四卷「十通品第二十八」及「十忍品第二十九」。此兩品皆是等覺位菩薩的法門。

十「通」是:
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二、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
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
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七、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
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神通。
九、一切法智神通。
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十「忍」是:
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 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有了定力,身心會產生變化,佛法稱之為神通。在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之後是四神足通。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足是禪定所起的自在變化。在等覺位,十「三昧」定之後是十智通。在程度上「四神足」與「十通智」的深廣面有很大的距離,但兩者都相同地立足於定力之上。

「忍」不是忍辱,而是把慧心安住於法(真理)上。沒有定力,不能產生神通;有了神通,不把心安住在正法上,容易走上岐途,做業做錯,成魔成精!所以定、通、忍、慧、智是連體的,要均衡發展,不宜偏差。學佛要不斷地反省、檢討,求證、超越,精益求精!而經本與善知識皆是我們可以引證的基準。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3/6/2008)

Saturday, June 14, 2008

佛耶?菩薩耶?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三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是敘述十定品的最後一定「無礙輪三昧」。

此卷令我最注目的是普眼菩薩問普賢菩薩,為何「等覺位」的菩薩住此無礙輪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無異,何故不名為佛?

普賢菩薩答曰:當菩薩入智境界,則名為佛;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為菩薩。悉入如來諸力,則名十力(佛的另一稱號);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則名一切智;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佛與菩薩非一非二。入佛境界,則名為佛;行菩薩行,則名為菩薩。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加。但凡夫之人,彰顯的是習氣與無明,不能顯現佛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說放下屠刀,立刻由凡夫變成佛菩薩。而是放下屠刀的那一剎,佛性得已顯露,佛性本來常住!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四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1) 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2) 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
3) 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
4) 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5) 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
6) 於一切法悉能明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
7) 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
8) 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
9) 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
10) 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
11) 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2/6/2008)

Friday, June 13, 2008

三昧自在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二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是敘述十定品的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及第九定「法界自在三昧」。

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可有無量自在境界。「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異起。異入同起。細入麤起。麤入細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順入逆起。逆入順起。無身入有身起。有身入無身起。無相入有相起。有相入無相起。起中入入中起。」

「自在」是無有定性,也可以說有很大的變易性、適應性、靈活性及彈性空間。這也是修行迷人的地方。愈執著的人,愈受條件和環境的局限或掣肘,自由度很低。修行,讓人減低執著,提昇生命的能量,增強身心的質能,發揮渾然具足的內在潛能。在物理上,重組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在心性上,翻迷成悟,體解大道,智慧如海,一切無礙。

不被環境製肘就是神通 、就是解脫、就是自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無量境界。種種差別。所謂
1. 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2. 同入異起。異入同起。
3. 細入麤起。麤入細起。
4. 大入小起。小入大起。
5. 順入逆起。逆入順起。
6. 無身入有身起。
7. 有身入無身起。
8. 無相入有相起。
9. 有相入無相起。
10.起中入入中起。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1/6/2008)

Thursday, June 12, 2008

提疑情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一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是敘述十定品的第三定「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第四定「清淨深心行三昧」、第五定「知過去莊嚴藏三昧」、第六定「智光明藏三昧」、第七定「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

幾天前提了一個小疑情:「慧」與「智」的分別?昨天讀誦的第七定就給了我答案。慧是解、智是用。

提疑情有大小之分。小疑情可以有答案,趨向理性;大疑情的答案都屬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唯證者方知,趨向心性與感性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菩提道上,提疑情是很重要的一環。疑情在那裡,心就會用在那裡。疑情在如何展現自我,「我」便不會放過任何「出位」的機會。疑情是何謂明心見性,心便常在自省、自斂、自觀、自證。如何提疑情?如何用心?都是一門大學問。若然我們能適當地在這方面下功夫,那個果報真的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啊!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
1. 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
2. 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眾生故。是清淨者。知心性本淨故。
3. 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眾生故。
4. 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
5. 是真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
6. 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
7. 是能雨法雨者。隨眾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
1. 一者色相。
2. 二者形體。
3. 三者示現。
4. 四者眷屬。
5. 五者資具。
6. 六者音聲。
7. 七者神通。
8. 八者自在。
9. 九者慧解。
10.十者智用。
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0/6/2008)

Tuesday, June 10, 2008

十定品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是敘述十定品的第一定「普光大三昧」及第二定「妙光大三昧」。

十定品的十大三昧是:
1) 普光大三昧
2) 妙光大三昧
3)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4)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5)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6) 智光明藏大三昧
7)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8) 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9) 法界自在大三昧
10) 無礙輪大三昧

三昧,梵語Samadhi,又名「三昧」或「三摩提」。意譯為「正定」,把心安住一處而不散亂。

經中提及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在眾會中,而其他菩薩求見不得。世尊告諸菩薩如何發起大願才能得見普賢菩薩。跟著,普賢菩薩為諸菩薩說十大三昧。十大三昧是等覺菩薩的法門。

以華嚴經的分科,十信法門之後是十住法門、十行法門、十迴向法門、十地法門、等覺法門、妙覺法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一

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慇懃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9/6/2008)

Monday, June 9, 2008

總結「十地品」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九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十位「法雲地」。

第十「法雲地」於十波羅中偏重「智」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十地的簡要總結:
1) 歡喜地—初發一切智心,出生大願,漸次轉深。
2) 離垢地—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不受一切破戒之屍。
3) 發光地—忍辱功德,捨離世間虛假名字。入諸禪三昧,圓滿無缺。
4) 焰慧地—精進專一,與佛功德同一味。道行清白,離諸垢穢。
5) 難勝地—禪定微妙,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6) 現前地—般若甚深,觀察緣生甚深義理。緣起智慧善能鑽穿。
7) 遠行地—方便貫穿,廣大覺慧善觀察。貫以種種方便智縷。
8) 不動地—願,金剛堅固,示現廣大莊嚴事。置於自在高幢之上。
9) 善慧地—力,思量微妙義,觀察眾稠林,出過一切世間道,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觀眾生行放聞持光。
10) 法雲地—智,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佛子。當如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寶漸清淨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8/6/2008)

Sunday, June 8, 2008

「不動地」及「善慧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八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八位「不動地」及第九位「善慧地」。

第八「不動地」於十波羅中偏重「願」波羅蜜。第九「善慧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力」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七地菩薩修治方便智慧,善集助道資糧,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八地菩薩隨順慈悲作一切事業,成就一切佛法,一切魔眾不能壞;以願力悲心入九地。

九地菩薩善於觀察,隨眾生的心樂及根性,以無礙妙辯才,應機說法,令眾生得到解脫。

(再者:寫這短短的幾字,花了我三個小時。我所得益的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奈何文筆欠佳,詞不達意。期望見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又知諸煩惱種種相。…又知諸業種種相。…又知諸根。…又知諸隨眠種種相。…又知受生種種相。…又知習氣種種相。…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

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
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7/6/2008)

「現前地」及「遠行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六位「現前地」及第七位「遠行地」。

第六「現前地」於十波羅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一切法無相、無體、無生、無成、本來清淨、無戲論、無取捨、寂靜、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有無不二故平等。

菩薩摩訶薩以十種相觀「十二因緣」法,而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 … …

第七「遠行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要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菩薩於念念中,十波羅蜜皆得具足。如是四攝法、四持犯、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此第七地,「功用行」圓滿,得入「智慧自在行」。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智功用分力,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此地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從第六地的「有功用行」通達到第八地的「無功用行」。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得「無生法忍光明」。七地以下,菩薩但以願求諸佛法,非是自智觀察之力。而今第七地才是以自智力。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1)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2)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3)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6/6/2008)

Saturday, June 7, 2008

「身定」及「心定」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六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四位「燄慧地」及第五位「難勝地」。

第四「燄慧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同事」;十波羅中偏重「精進」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跟著此地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十種心。

第五「難勝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禪定」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在第四住的「生貴住」、第四行的「無盡行」、第四迴向的「至一切處迴向」、與第四地的「燄慧地」都是以「精進」為主要行法。但程度與深廣面就愈來愈高。

在第五住的「方便住」、第五行的「離癡亂行」、第五迴向的「無盡功德藏迴向」、與第五地的「難勝地」都是以「禪定」為主要行法。但已不是靜坐中的身定功夫,而是心不被境轉的心定功夫。在「難勝地」心是清淨平等,而身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分別道非道精進。…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6/2008)

隨力隨分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五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是敘述十地位的第二位「離垢地」及第三位「發光地」。

第二「離垢地」於四攝法中,偏重「愛語」;十波羅蜜中偏重「持戒」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入第二地須先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菩薩摩訶薩這樣護持「十善業道」,時常無有間斷;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真理的園苑,自己愛樂安住其中;亦勸喻其他的人,令他們安住其中。

此菩薩摩訶薩,更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菩薩這般護持於戒律,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 … …

第三「發光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利行」;十波羅蜜中偏重「忍辱」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 … …

我們學佛要隨力隨分,可是如何拿捻這個隨力隨分也是一門學問。力度不夠會做成懈怠,力度過份又會偏差,驕枉過正,做成不必要的逼迫或煩惱!

讓我們一起隨分隨力地修學佛法!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4/6/2008)

Tuesday, June 3, 2008

歡喜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四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是敘述十地位的第一位「歡喜地」。

華嚴經中的「十地位」是:
歡喜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布施。
離垢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波羅蜜,持戒。
發光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波羅蜜,忍辱。
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四波羅蜜,精進。
難勝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定。
現前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般若。
遠行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七波羅蜜,方便。
不動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八波羅蜜,願。
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波羅蜜,力。
法雲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波羅蜜,智。

經文首先敘述金剛藏菩薩舉出十地的名稱,但不分別解釋,令其他菩薩不明所矣!金剛藏菩薩謂因眾生的修行未曾久遠或了解不深厚,是依隨識性而不是依隨根本智行事,聽聞歡喜地的行法會生疑惑而作業墮惡道,金剛藏菩薩憐愍此等眾生所以不加解釋。我感覺這點很有深遠意味,值得提疑情!

另外歡喜地的菩薩所有怖畏,悉得遠離。修行的功夫如何,就看你有多少怖畏!

最後,歡喜地菩薩的十心,也非常值得我們深省。那十心是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6/2008)

Monday, June 2, 2008

福德、智慧的無量拓大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三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修行後所得的無量殊勝境界,及十迴向法門的一個總結。

經文首先舉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善根迴向時,所成就的八十八種阿僧祇寶殊妙境界。跟著列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所收集的善根,是為令一切眾生,得二十三種殊勝功德故迴向。菩薩摩訶薩以那些善根,普為一切眾生這樣迴向後,再以此善根作十四種迴向,為欲令供養法故。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以安住二十九種法界無量平等境界迴向。最後菩薩摩訶薩因此而得十四樣自在力。

這樣等等的迴向,皆得具足、成就、修治、平等;皆全部現前、知見、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達到轉凡成聖的彼岸。

經文用這麼多的篇幅詳述十迴向位,因為十迴向位修行圓滿就進入十地的菩薩位。十迴向位是積集福德、智慧的無量拓大;以福德成就智慧,以智慧成就福德。轉凡成聖就是靠福德、智慧,這兩大法寶。福德較重行門,而智慧較重解門;解行相應,福德、智慧具足,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一一佛剎。其量廣大。同於法界。純善無礙。清淨光明。諸佛於中。現成正覺。一佛剎中。清淨境界。悉能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其一一剎。悉以等法界。無量無邊。清淨妙寶。莊嚴之具。而為嚴飾。…

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現前。皆悉知見。皆悉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到於彼岸。

*************

佛子善學此迴向  無量行願悉成滿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說  菩薩廣大殊勝行  宜應善住此迴向  是諸佛子號普賢
一切眾生猶可數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得邊  眾剎為塵可知數  如是大仙諸佛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6/2008)

Sunday, June 1, 2008

自我要求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
1) 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
2) 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
3) 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
4) 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
5) 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
6) 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
7) 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
8) 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
9) 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
10) 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

*************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
1) 不以取著業故迴向。
2) 不以取著報故迴向。
3) 不以取著心故迴向。
4) 不以取著法故迴向。
5) 不以取著事故迴向。
6) 不以取著因故迴向。
7) 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
8) 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
9) 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
10) 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二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又稱「入法界無量迴向」。

菩薩住此「入法界無量迴向」,是以「智波羅蜜」而行迴向。此智波羅蜜指的是後得智(妙用),與般若的根本智有所出入。

經文首先舉出善根迴向時,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疏忽了提出一點是,從十住法門開始,都是敘述菩薩摩訶薩(摩訶意譯「大」,即大菩薩、法身大士)的修行法門,而不是初發心的名相上的菩薩。

菩薩摩訶薩,若能為自己修行這樣的清淨梵行,則能普利益一切眾生。因為菩薩摩訶薩
1) 自己於梵行而不能清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清淨。
2) 自己於梵行而有退轉,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退轉。
3) 自己於梵行而有失壞,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失壞。
4) 自己於梵行而有遠離,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常不遠離。
5) 自己於梵行而有懈怠,便不能令其他的人不生懈怠。
6)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生信解。不能令其他的人心生信解。
7)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安住,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安住。
8) 自己於梵行而不證入,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得證入。
9) 自己於梵行而有放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恒不放捨。
10) 自己於梵行而有散動,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不散動。

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不以取著報、不以取著心、不以取著法、不以取著事、不以取著因、不以取著語言音聲、不以取著名句文身、不以取著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以身作則,學佛的人祇能要求自己、提昇自己、改進自己,而不是向外有所冀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2008)

Saturday, May 31, 2008

心生尊重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一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九位「無著無縛解脫迴向」。

菩薩住此「無著無縛解脫迴向」,是以「力波羅蜜」而行迴向。

經文首先舉出善根迴向時,菩薩是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然後舉出五十九個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所成就的境界。最後第五十九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出生一切甚微細智。

「尊重」是一個很重要的人際關係要素。尊重是互動的、雙方面的。佛又被稱為「世尊」(世間上被尊重的人),是因為他的所有德行都是全方位的圓滿。

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做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同時要懂得尊重別人。尊重別人,自心自然謙遜,不會張「我」放在第一位。尊重含靈,一草一木,當會珍惜之、愛護之、重視之。當今之世,流行談「環保」。其實沒有「尊重」心,「環保」祇是相上的行動,效益會大打折扣。

「尊重」心是無著無縛縛解的一個首要元素和原動力。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一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佛子。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所謂
1) 於出生死。心生尊重。
2) 於攝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3) 於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4) 於悔諸過業。心生尊重。
5) 於隨喜善根。心生尊重。
6) 於禮敬諸佛。心生尊重。
7) 於合掌恭敬。心生尊重。
8) 於頂禮塔廟。心生尊重。
9) 於勸佛說法。心生尊重。
於如是等種種善根。皆生尊重。隨順忍可。

*************

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行。出生一切甚微細智。所謂。
1. 知一切剎甚微細智。
2. 知一切眾生甚微細智。
3. 知一切法果報甚微細智。
4. 知一切眾生心甚微細智。
5. 知一切說法時甚微細智。
6. 知一切法界甚微細智。
7. 知一切盡虛空界三世甚微細智。
8. 知一切語言道甚微細智。
9. 知一切世間行甚微細智。
10. 知一切出世行甚微細智。
乃至知一切如來道一切菩薩道一切眾生道甚微細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1/5/2008)

Friday, May 30, 2008

可愛樂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八」,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八位「真如相迴向」。

菩薩住此「真如相迴向」,是以「願波羅蜜」而行迴向。

經文首先舉出善根迴向時,菩薩的種種願力。而此其中的三十一個願,是願一切眾生得諸如來可愛樂見、見諸如來甚可愛樂圓滿供養、往生一切無諸煩惱甚可愛樂清淨佛剎…等等。菩薩行方便時,是要眾生得到種種可愛樂的善根。這個「可愛樂」是可圈可點。

一般人談佛法都過份著重不起苦樂受。令人誤解佛法是死寂的、沒感情的。「無情無佛種」,凡夫的情是執著的、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而修行就是轉這個凡夫的境界,到聖賢的常、樂、我、淨的國度。修行是可以很可愛樂的,問題是您能否拿捻到佛法的核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可愛樂。國土園林。草木華果。名香上服。珍寶財物。諸莊嚴具。或見可樂村邑聚落。或見帝王威德自在。或見住處離諸諠雜。見是事已。以方便智。精勤修習。出生無量勝妙功德。為諸眾生。勤求善法。心無放逸。廣集眾善。猶如大海。以無盡善。普覆一切。為眾善法所依之處。以諸善根。方便迴向。而無分別。開示無量種種善根。智常觀察一切眾生。心恒憶念善根境界。以等真如。平等善根。迴向眾生。無有休息。

*************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著世間。不取眾生。其心清淨。無所依止。正念諸法。離分別見。不捨一切。佛自在慧。不違三世一切諸佛。正迴向門。隨順一切平等正法。不壞如來真實之相。等觀三世。無眾生相。善順佛道。善說於法。深了其義。入最勝地。悟真實法。智慧圓滿。信樂堅固。雖善修正業。而知業性空。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觀一切義及種種行。隨世言說。而無所著。除滅一切執著因緣。知如實理。觀諸法性。皆悉寂滅。了一切法同一實相。知諸法相。不相違背。與諸菩薩。而共同止。修行其道。善攝眾生。入去來今一切菩薩。迴向之門。於諸佛法。心無驚怖。以無量心。令諸眾生。普得清淨。於十方世界。不起執取我我所心。於諸世間。無所分別。於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勤修一切出世間法。於諸世間。無取無依。於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0/5/2008)

Thursday, May 29, 2008

隨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無虛偽心。無希望心。無名譽心。無中悔心。無熱惱心。但
發專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捨心。哀愍眾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

*************

菩薩了知諸法空  一切世間無所有  無有造作及作者  眾生業報亦不失
諸法寂滅非寂滅  遠離此二分別心  知諸分別是世見  入於正位分別盡
如是真實諸佛子  從於如來法化生  彼能如是善迴向  世間疑惑悉除滅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九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七位「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菩薩住此「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是以「方便波羅蜜」而行布施。對一人的布施是無有厭倦、無有休息。對所有眾生亦是如此。菩薩行布施時,心不虛偽、不期望、不求名譽、中途不悔恨、不熱惱。祇是為專求一切智道、一切皆可捨、哀愍眾生、教化成熟眾生、皆令眾生安住在一切根本智與後得智而發心。

菩薩這樣迴向之時,發歡喜心。而經文敘述發此歡喜心時,菩薩是為令一切眾生得一百一十種利益安樂。

菩薩了知諸法的空性,沒有能作與所作的實體,而業報不失。遠離分別心,分別是世間知見,證入法性分別不起。這樣才是真實的學佛之人,從自性的體演化出生。你能如此善巧迴向,世間的疑惑全部除滅。

隨順是給眾生方便。但隨順是在根本智(般若)之後所起的妙用。隨順須要有智慧,明了細入因緣法,不起分別相;否則的話祇是無明業力,文字上的隨順。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9/5/2008)

三輪體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則為了達一切諸法。則為承事一切諸佛。無有一佛而不承事。無有一法而不供養。無有一法而可滅壞。無有一法而可乖違。無有一物而可貪著。無有一法而可厭離。不見內外。一切諸法。有少滅壞。違因緣道。法力具足。無有休息。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菩薩摩訶薩。住此迴向時。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堅固不退。入深法性。修一切智。隨順法義。隨順法性。隨順一切堅固善根。隨順一切圓滿大願。具足隨順堅固之法。一切金剛。所不能壞。於諸法中。而得自在。

*************

菩薩觀察一切法  誰為能入此法者  云何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無住
菩薩迴向善巧智  菩薩迴向方便法  菩薩迴向真實義  於其法中無所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  亦不染著於業果  如菩提性從緣起  入深法界無違逆
不於身中而有業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無業性  以因緣故業不失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八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六」,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六位「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又稱「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

菩薩住此善根迴向之時,常為覺悟的心性所護持、懸念,堅固不退轉。深入真理,修習一切智慧,隨順真理的意義,隨順真理的體性,隨順一切堅固的善根,隨順一切圓滿的大願力。具足隨順堅固的真理,一切金剛(無比堅硬的東西)不能損壞之。在一切真理中而得自在。

菩薩在觀察一切真理,體會「三輪體空」:無作者(能入)、無受者(所入)、無所作之事(何為入)。這樣布施心無所執著。

菩薩以善巧智、方便法、真實義迴向善巧智、方便法、真實義。於此真理中無所執著。

不起分別一切行業的心,亦不染著於業果。正如菩提自性依因緣法而示現,深入法界無有不隨順。業報不是藏在身中,也不是依止在心上。有智慧明徹業性無體(是空),由因緣法故業性不失(在緣起法界業性不失)。

心不著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活在當下。

我想補充的是以布施者而言是要行「三輪體空」,但在受恩者而言,便須持有感恩的心。立場不同,要持不同的態度。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8/5/2008)

Tuesday, May 27, 2008

用智慧而行布施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連膚髻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其心寂靜。皆得圓滿。諸陀羅尼。究竟如來一切種智。十種力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眼時。於其乞者。心生愛樂。為設施會。增長法力。捨離世間。愛見放逸。除斷欲縛。修習菩提。隨彼所求。心安不動。不違其意。皆令滿足。而常隨順。無二捨行。以此善根。如是迴向。…

菩薩如是。施耳鼻時。心常寂靜。調伏諸根。免濟眾生。險惡諸難。生長一切。智慧功德。入大施海。了達法義。具修諸道。依智慧行。得法自在。以不堅身。易堅固身。…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鼻時。如是迴向。… 安住堅固。自在地中。能以牙齒。施諸眾生。… 若有人來。從乞舌時。於乞者所。以慈悲心。軟語愛語。… 以頭布施諸來乞者。… 以其手足。施諸眾生。… 壞身出血。布施眾生。… 見有乞求其身髓肉。歡喜軟語。… 。以心布施諸來乞者。… 若有乞求腸腎肝肺。悉皆施與。… 布施乞者。肢節諸骨。… 見有人來。手執利刀。乞其身皮。心生歡喜。… 以手足指。施諸乞者。… 請求法時。若有人言。汝能施我。連肉爪甲。當與汝法。… 求佛法藏。恭敬尊重。生難得想。有能說者。來語之言。若能投身。七仞火阬。當施汝法。… 為求正法。分別演說。開菩薩道。示菩提路。趣無上智。勤修十力。廣一切智心。獲無礙智法。令眾生清淨。住菩薩境界。勤修大智。護佛菩提時。以身具受無量苦惱。… 是菩薩摩訶薩為求正法捨國城時善根迴向。… 是菩薩摩訶薩住三聚淨戒永斷殺業善根迴向。… 是為菩薩摩訶薩禁絕一切毀敗男形善根迴向。…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七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六位「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華嚴經用了三卷半「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四、五、六」的篇幅闡明「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上品敘述菩薩的外施,這品敘述菩薩的「內施」—眼、耳、鼻、舌、身、血、骨、肉、心、肝…等等一切身上身內的器臟。「入一切平等」,所以,所施之物包括身外、身內的。身內的器臟隱喻菩薩在饒益眾生時,不惜奉獻用自己的身驅,無有吝嗇。所做的一切是為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眾生的法身慧命。

第六迴向位的要領是「般若波羅蜜」而不是「布施波羅蜜」。雖然全品都是陳述布施,但布施須要智慧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如經文所述無量、無盡、無窮地布施,沒有大智慧,決不能辦到!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7/5/2008)

功德是對生命有價值及意義的行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發善攝心。悉以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所施物。無量無邊。以彼善根。如是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種種。清淨上味。…施車乘時。…布施衣時。…常以種種。名華布施。…布施鬘時。… 布施香時。… 施塗香時。… 施床座時。… 施房舍時。… 施住處時。… 施諸燈明。… 施湯藥時。… 悉能惠施一切器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車。眾寶嚴飾。奉施諸佛。及諸菩薩。師長善友。聲聞緣覺。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眾妙寶車。奉施佛時。以此善根。如是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菩薩等善知識時。… 布施僧時。… 布施聲聞。獨覺之時。
… 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獨者時。…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象寶。… 布施座時。或施所處。師子之座。施於如來。第一福田。及諸菩薩。真善知識。賢聖僧寶。說法之師。父母宗親。聲聞獨覺。及以發趣菩薩乘者。或如來塔。乃至一切。貧窮孤露。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寶蓋。… 或施種種上妙幢幡。… 開眾寶藏。以百千億那由他。諸妙珍寶。給施無數。一切眾生。隨意與之。心無吝惜。以諸善根。如是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以種種。妙莊嚴具。而為布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受灌頂。自在王位。…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六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六位「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華嚴經用了三卷半「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四、五、六」的篇幅闡明「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此品敘述菩薩於一切物、一切人布施時的心態,量度。「入一切平等」,所以,所施之物是無量無邊,而所施與之人亦無有高下。但這樣布施之時,所修的善根、功德、資糧是如何的迴向、拓大?

善根、功德是對生命有價值及意義的心性、行為。祇著重事相上的布施、為了行善而布施、布施時不擇手段、為名為利而布施、…等等所收的業報,截然不同。布施前的發心、布施中的過程、與布施後的計較,若不情淨,繞著貪瞋癡糾纏,後果是三途六道的苦難。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方法,都要帶著警覺性及情淨心!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6/5/2008)

Sunday, May 25, 2008

無盡功德藏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五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五至第六位。

在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菩薩是以「禪定波羅密」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善根具足,大願成就。他的心量彌大廣博,與一切智慧齊等。於一念中,悉能周遍無量佛剎。智慧力無有限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雖然無盡功德藏的重點在禪定,但其餘的九波羅蜜也要用上,否則的話不能無盡地修習善根。而修習到的善根,又無盡地迴向,修一切福德。以一切善根迴向時,又得十種無盡藏。如是無窮無盡地修習善根,迴向,修習善根,迴向…無有盡極。

今天我的女兒問我,她的名字「啟乘」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她,啟乘是啟發大乘之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在她出生時,這是她的母親,我的志願,我亦希望是她長大後的志願。自從發了這個志願,我所受的苦,一天比一天少,而快樂一天比一天多。甚至我周遭的每個人,都很幸福快樂!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我心性上的提昇,而我的幸福又感染到身邊的人。因緣是很微妙的東西,祇要信、受、奉、行佛法,極樂世界便會兌現在您的前面。別想太多,用心去幹才對。無盡藏的功德等著您的開發!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得不可說不可說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淨善根。為一切眾生福田。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隨有所須。一切樂具。悉皆得故。隨所遊方。悉能嚴淨。一切國土。隨所行處。令不可說不可說眾生。皆悉清淨。攝取福德。修治諸行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修一切菩薩行。福德殊勝。色相無比。威力光明。超諸世間。魔及魔民。莫能瞻對。善根具足。大願成就。其心彌廣。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遍。無量佛剎。智力無量。了達一切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無邊智。菩提心力。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5/5/2008)

經文的引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習善根。安住善根。

…………

佛子。菩薩摩訶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發起正發起。積集正積集。增長正增長。悉令廣大。具足充滿。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
善根。令其增長。迴向諸佛。無上菩提。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二十四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二至第四位。

在第二「不壞迴向」菩薩是以「持戒波羅蜜」如是積集、成就、增長、思惟、繫念、分別、愛樂、修習、安住善根。

在第三「等一切諸佛迴向」菩薩以大願發起、積集、增長善根。菩薩雖在家宅中,末曾暫時捨離菩提之心。時常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他令得究竟。以善巧方便教化自己的眷屬,令他們入菩薩智慧,令他們成熟解脫。雖然一起,心無所執著。以大悲為本,處於居家。以慈悲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雖在居家作各種事業,未曾暫時捨離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種種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

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
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
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
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
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
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
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迴向諸佛無上菩提。

其實祇要我們的心性是在正確的菩提道上,我們的一言一行自然與菩提道相應。不用特別的做有所作為的事情。經文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引證,而不是要我們刻意的作為。我們的言行合符經文所引述的菩薩功業,我們便是在正確的菩提道上;反之,我們是背道而馳。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4/5/2008)

十迴向位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三卷 兜率宮中偈讚品第二十四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萬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曰。

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光明幢菩薩。智幢菩薩。寶幢菩薩。精進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星宿幢菩薩。法幢菩薩。

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妙樂世界。妙銀世界。妙金世界。妙摩尼世界。妙金剛世界。妙波頭摩世界。妙優缽羅世界。妙栴檀世界。妙香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

…………


昨天讀誦的「兜率宮中偈讚品」是華嚴經十迴向法門的第二品。經文列出十大菩薩讚歎世尊的偈語。

菩薩是依據他們所兌現出的德行而命名。這十大菩薩是金剛幢菩薩、堅固幢菩薩、勇猛幢菩薩、光明幢菩薩、智幢菩薩、寶幢菩薩、精進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星宿幢菩薩、法幢菩薩。此十大菩薩修清淨梵行(十行位),善根、福德、資糧俱足後再拓大他們的修行(迴向位)。

很多佛子,咀巴上讚歎佛法的殊勝,但不能坐然起行,在行動上維護、推廣、弘揚真正的佛法。以至佛法給人誤解、導人迷信,遠離正道。常有人問我,怎樣分別某人學的是正法或邪道?我個人認為學佛後,某人的人格與行為有否改進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學佛就是讓人性的德行彰顯出來。德行不能彰顯,定必是修學出了差池。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幾種。佛子。菩薩摩訶薩。迴向有十種。三世諸佛。咸共演說。何等為十。
1) 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2) 二者不壞迴向。
3) 三者等一切諸佛迴向。
4) 四者至一切處迴向。
5) 五者無盡功德藏迴向。
6) 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7) 七者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8) 八者真如相迴向。
9) 九者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10)十者入法界無量迴向。

華嚴經中的「十迴向位」是:
1)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布施。
2) 不壞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波羅蜜,持戒。
3) 等一切諸佛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波羅蜜,忍辱。
4) 至一切處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四波羅蜜,精進。
5) 無盡功德藏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定。
6) 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般若。
7) 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七波羅蜜,方便。
8) 真如相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八波羅蜜,願。
9)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波羅蜜,力。
10) 入法界無量迴向 —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波羅蜜,智。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3/5/2008)

Friday, May 23, 2008

善根

昨天讀誦的「昇兜率天宮品」是華嚴經十迴向法門的第一品。經文列出修集「善根」所產生的功德是如何的莊嚴殊勝。

修行的次序約略可分如下:
前行—修行前資糧的積集,人格的糾正,正知見的認識
正行—安住,修行、擴大所修的法門
妙行—修行成就後所生的妙用

十迴向是十行位(正行)的拓展、擴大,要領在於善根的種植、培育、積集、成就。經文提點我們,要無有薺限地培養善根;善根俱足,法身慧命便可兌現。

很多人抱怨生活艱難,其實是他們前輩子不修善根。事相上做善事或好事,修的是人天福報。福報有用盡的時候,苦難隨之而降臨。修習善根是心性上的從劣根性(如貪瞋癡)轉化到善根性(如真善美、戒定慧)的培育,善根堅固,生生世世跟隨著你。其實,學佛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祇要我們在心性上下功夫,培育善根,幸福美滿就會自然跟我們結下不解之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二卷 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爾時世尊。復以神力。不離於此菩提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而往詣於兜率陀天。一切妙寶所莊嚴殿。時兜率天王。遙見佛來。即於殿上。敷摩尼藏師子之座。其師子座。天諸妙寶之所集成。過去修行。善根所得。一切如來。神力所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善根所生。一切如來。淨法所起。無邊福力之所嚴瑩。清淨業報。不可沮壞。觀者欣樂。無所厭足。是出世法。非世所染。一切眾生。咸來觀察。無有能得究其妙好。

…………

爾時如來。大悲普覆。示一切智。所有莊嚴。欲令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世界中眾生。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已增長者。令其清淨。已清淨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心調伏。觀甚深法。具足無量智慧光明。發生無量廣大之心。薩婆若心。無有退轉。不違法性。不怖實際。證真實理。滿足一切。波羅蜜行。出世善根。皆悉清淨。猶如普賢。得佛自在。離魔境界。入諸佛境了知深法。獲難思智。大乘誓願。永不退轉。常見諸佛。未曾捨離。成就證智。證無量法。具足無邊福德藏力。發歡喜心入無疑地。離惡清淨。依一切智。見法不動。得入一切菩薩眾會。常生三世。諸如來家。世尊所現。如是莊嚴。皆是過去。先所積集。善根所成。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2/5/2008)

Thursday, May 22, 2008

十無盡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一卷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爾時功德林菩薩。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
當說今說。何等為十。

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是為十。

…………

佛子。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無盡。令諸菩薩。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為十。
饒益一切眾生故。 以本願善迴向故。 一切劫無斷絕故。
盡虛空界悉開悟心無限故。 迴向有為而不著故。 一念境界一切法無盡故。
大願心無變異故。 善攝取諸陀羅尼故。 一切諸佛所護念故。
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昨天讀誦的「十無盡藏」經文首先列出十無盡藏是什麼,跟著詳細說名每一藏的修行要領及功德。這十無盡藏是「十行」法門的最後一品,也是「十行」法門的總持;修行「十行」法門都要以無盡的信、戒、慚、愧、聞、施、慧、念、持、辯為核心。

經文的結尾陳述此十無盡藏又有十種無盡令菩薩究竟成就無上的覺悟。此十無盡是:
1. 饒益一切眾生
2. 以菩薩的本願力善加迴向
3. 一切時空無有間斷、絕滅
4. 盡虛空界,悉開悟心無限
5. 迴向世間的有為法而不執著
6. 一念的境界涵蓋一切法無有盡極
7. 大願心無有變異
8. 善攝取一切總持法
9. 一切覺性所加護、緣念
10. 了悟一切法皆是如幻、無有實性

華嚴經的思惟模式是重重無盡,每一「個體」都涵蓋「總體」的所有特徵,祇是著重(呈顯)的質量各有不同。所以不論什麼法門,都是靠無盡的超越、提昇、證入……這個無止境的超越過程本身就是至於至善的境界,沒有所謂的此岸與彼岸。你您能否體會得到?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5/2008)

Wednesday, May 21, 2008

難得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卷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下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何以故。我於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

何以故。於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昨天讀誦的「十行品」中的第八行(難得行或稱尊重行)有以上數句。

華嚴經中的「十行位」是:
(1) 歡喜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布施。
(2) 饒益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波羅蜜,持戒。
(3) 無瞋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波羅蜜,忍辱。
(4) 無盡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四波羅蜜,精進。
(5) 離癡亂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定。
(6) 善現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般若。
(7) 無著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七波羅蜜,方便。
(8) 尊重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八波羅蜜,願。
(9) 善法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波羅蜜,力。
(10)真實行—修行要領或下手處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波羅蜜,智。

菩薩以無比的願力成就難得的智慧心。在三惡道中,教化眾生。顧念眾生不知報恩,互相讎對,執著邪見,迷惑顛倒,愚癡無智慧,無有信心,跟隨惡友,建立惡見解,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菩薩在這樣的場所,修行菩薩道。而不在充滿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的世間中,修菩薩行。

菩薩並不區分,並不冀望,乃至不求一絲一毫以及一字的讚美之言。盡未來所有的生生世世修菩薩行。未曾有一念祇為利己,但求度脫一切眾生令他們清淨,永得出離苦惱的逼迫。

菩薩作為眾生的明導師。真理就是如此,不取不求。但為眾生而修菩薩道,令他們得至安隱的岸上,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般的修行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修行是需要無比的願力及慈悲心。但惡劣的外境是被業力所牽引,還是由願力所推動,兩者產生的果報就大有差異。不怕環境惡劣,祇怕自己的願力及慈悲心不夠。惡劣的情境,也就是願力及慈悲心的訓練場。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

自從用了啟示法誦經,每次誦經時集中力及警覺性增強了很多。因為妄想一來,就不能了解經中的義理。集中力及警覺性的提高又加強了對經文的了解,如此展轉雙益,受惠良多。加上每天把啟示寫下,內心的喜悅非筆墨可以形容。惟有感恩、感恩、再感恩。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0/5/2008)

Monday, May 19, 2008

精進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九卷 十行品第二十之上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違逆行。

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無諂誑。性自慚愧。

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
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
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
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
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
但為證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
但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
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進。
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

昨天讀誦的「十行品」中的第四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或稱無盡行)有以上數句。

華嚴經中的「十信」位是修行的前行階段,聚積資糧。
「十住位」又稱「初賢位」是「正法行」的證知為要,境成就也。
「十行位」又稱「中賢位」是「隨緣行」的證行為要,行成就也。
「十迴向位」又稱「上賢位」是「總持行」的證得為要,果成就也。
而最後的「十地位」又稱「十聖位」是菩薩的果地。

十行品中的每一行都精彩絕倫,但個人偏好第四行的「無屈撓行」或稱「無盡行」。而修無盡行的要領或下手處就在十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

全方位的精進大約可分為十方面: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

而我們精進是為斷一切煩惱,為拔一切惑本,為除一切習氣故,為知一切眾生界故,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為知一切眾生煩惱,為知一切眾生心樂,為知一切眾生境界,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為知一切眾生心行,為知一切法界,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為知三世平等性,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為證一切佛法智,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

經文為可要煩復地序述如何行精進?它要我們感受到精進是什麼一會事,而不是給我們精進的定義或界限。

精進不是忙碌,而是無有間斷、不辭勞苦、無有疲厭地把心安住在覺悟的菩提道上,帶著覺性,做一切饒益眾生的方便。久而久之,我們的貪瞋癡便會被常樂我淨所代替。

十波羅蜜中,這法門與我最相應,因為我的惰性實是利害!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9/5/2008)

如來歡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八卷 明法品第十八

爾時。法慧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心住菩提集眾福 常不放逸植堅慧 正念其意恒不忘 十方諸佛皆歡喜
 念欲堅固自勤勵 於世無依無退怯  以無諍行入深法 十方諸佛皆歡喜
 佛歡喜已堅精進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於諸地淨眾行 滿足如來所說願
 如是而修獲妙法 既得法已施群生  隨其心樂及根性 悉順其宜為開演
 菩薩為他演說法 不捨自己諸度行  波羅蜜道既已成 常於有海濟群生
 晝夜勤修無懈倦 令三寶種不斷絕  所行一切白淨法 悉以迴向如來地
 菩薩所修眾善行 普為成就諸群生  令其破闇滅煩惱 降伏魔軍成正覺
 如是修行得佛智 深入如來正法藏  為大法師演妙法 譬如甘露悉霑灑
 慈悲哀愍遍一切 眾生心行靡不知  如其所樂為開闡 無量無邊諸佛法
 進止安徐如象王 勇猛無畏猶師子  不動如山智如海 亦如大雨除眾熱

時法慧菩薩。說此頌已。如來歡喜。大眾奉行

昨天讀誦的「明法品」結尾是以上數句。

海雲和上教導我們用啟示法誦經。每次誦經完畢,寫下經文對自己的啟示。每天一個或以上的啟示。一年下來,就有三百多個啟示,十年下來,便有三千多個啟示。這樣不斷地精進、精益求精、深耕、用心,功夫就會自然熟練,水到渠成。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遠離貪、瞋、癡的障惑,日子久了,資糧俱足,身心清淨,「三世間」很自然地圓滿。

三世間是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是內心的智慧與覺悟指數。「眷屬世間」是身邊的人際關係指數。「器世間」是所遇的一切事物指數。這三個指數(世間)合共起來構成我們的幸福指數。

想活在幸福的三世間,應把心念時時刻刻放在真、善、美的菩提道原點上,「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祇要原點 (動機、發心) 正確,不忘正念,喜悅之心會悠然而生,又可稱為「如來歡喜」或自性歡喜。自心喜悅更進一步會成為精進的原動力,無有懈倦地修學清淨的真理,因而得到福德助道資糧,利樂一切眾生。它的義理就可比喻像骨牌子的倒褟。

所以踏出正確的第一步很是重要。第一步正確,成道是早晚之事。第一步正確,「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確與否,就看能不能讓「如來歡喜」。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8/5/2008)

Saturday, May 17, 2008

觀行相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七卷 梵行品第十六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
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
觀察眾生。而不捨離。
思惟諸法。無有休息。
行無上業。不求果報。
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
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在華嚴經裡,個人最喜歡的是「賢首品」、「梵行品」和「普賢行願品」。「賢首品」是前行(修行前的資糧培養)、「梵行品」是正行(正式在修行要下的功夫)、「普賢行願品」是妙行(修行成就後所產生的妙功用)。

昨天讀誦的「梵行品」結尾是以上數句。

如來十力是: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修行人在正式修行時,應細心觀察自性(如來)的十種智力。
每一種自性智力都有無限量的意義。全悉深入諮詢。
知道自性有如此十種智力就應生起廣大的慈悲心。
觀察眾生的心行而不離棄眾生。
心常思惟一切真理,無有遍刻的休息。
做一切饒益眾生的事業而不計較報籌。
徹了知道所有境界,好比幻像、好比夢境、好比影像、好比聲響、亦好比變化。(都不是永恆不變的)
若然各位菩薩能如是「觀行相應」。於所有真理中,不產生錯誤的見解。一切佛法都會兌現在眼前。初發菩提心時,立刻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Anuttara Samyak Sambodhi) 。了知一切真理,是心的自性呈顯,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覺悟是不能倚靠心外的任何東西。

「觀行相應」即所觀察的理論與身體的行動是一致的。觀察到佛法的殊勝,便自然用心修學,用心修學便自然證取到佛法的殊勝。不用心修學,那能證取到佛法的殊勝?觀與行是互動的。

佛法認為有永恆的生命,稱之為「法身慧命」。凡夫的法身慧命被無明與貪、瞋、癡所矇蔽,因而沉淪生死。修行就是培育我們的善根,清淨我們的貪瞋癡,讓我們的法身慧命兌現出來。明白生死的實況,我們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不會執著過眼雲煙的功名利祿,而用心在法身慧命的兌現。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17/5/2008)

Friday, May 16, 2008

自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六卷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迴生死獄
 言辭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若見佛真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淨眼  能觀察世間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真性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十六卷,得到以下的一點啟示。

凡夫(沒有覺性的人)著重形相(功名利祿),以為是實在的。在名利場中打滾的人,其實是活在生死的牢獄裡。言語文字所表的法義,小智慧的人妄加分別,反而障礙對真理的認知,不能了悟心的自然面貌;不能了解心的運作,那有可能認識正確的菩提道?智慧被顛倒,一切的惡業應運而生。不見一切真理無實在的體性,長期受苦樂的折騰,這是由於此等人沒有清淨的法眼。

往昔以來我所受的苦報,是因為不懂運用覺悟的心性(或能力) 。因此應該清淨人人皆有的法眼,觀照一切事情的實相。若能懂得運用心性,便不會執著取捨。這樣的人則能體驗覺悟者所了知的真理。若然體驗到真理的本體,則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們有清淨的慧眼與法眼,可以觀察世間的實況。

沒有意識形態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理所見」,能洞察一切真理。於真理有絲毫的意識形態,都摸不著真理的邊際。一切真理就是本然存在,從來沒有出生或消滅過。神奇的大導師(佛陀),能讓自己覺悟,也能讓他人覺悟。

勝慧菩薩先前已說明,自性(如來) 所證悟到的真理。我們聽聞他所演譯的,也能了知及覺悟到真理的本體。

*****
五眼:「肉眼」看見有形相之物。「天眼」無阻礙看見有形相之物。「慧眼」觀察無形的事理。「法眼」徹了世間與出世間的真理。「佛眼」圓融所見及能見。

*****
學佛是修學「心的運作」,明白心識的生起、流轉、還滅。從而了解自己的心及他人的心的運作。能掌握心識的流轉,就能解脫、自在、無有恐怖。

要能了解、觀察心的運作就需高度的定力了!而定力是靠善根的培養。所以基本的三十七道品是不可缺少的資糧。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16/5/2008)

寂靜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五卷 賢首品 第十二之下

又放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癡 心不動搖而正定
捨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十五卷,看到以上的偈句,很是觸動到我的心靡,想與大家分享。

三星期多之前,我每天的功課祇是打坐,感覺上缺少了誦經。但惰性又讓我提不起勁多加功課。幾日後,收到一個陌生母親的來電,對我訴說她女兒的不幸,精神出了狀況,問我知否如何可以幫到她。我給她一番安慰與開解之後,承諾我會為她的女兒讀誦八十卷華嚴經、迴向希望她能隨緣消業。昱日我的功課就多了一卷華嚴經。轉眼間已讀了十六卷,八十卷的華嚴經也不用三個月便可誦完一遍。這是我今次誦華嚴經的緣起。感恩師姐給我精進的原動力。

人的心念力量影響之大,實是不可思議!祇是心念一動,法界中與你有緣的因便會靠攏過來。所以惡的事情,想也別想,何況是做!

言歸正轉。上述的偈句,讓我感受到下列幾點:

光明是利益眾生的一切方便、事情、作用。特別是能讓眾生反迷成悟的正見。

「寂靜」的作用可令意亂的心,遠離貪恚癡(或名貪婪、瞋恚、愚痴)。

心不動搖是「正定」。華嚴禪的要領就是「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禽擇木而棲。所以一切惡知識(特別是讓我們產生錯誤知見的人)、無意義的談說及不淨的行為都應捨離。

讚歎不祇是咀巴上說說,而是更要身體力行,修學禪定的功夫,才是真的讚歎。

這樣不斷的的修學我們便可體驗、證入「寂靜」的境界,同時發揮「寂靜」的作用。華嚴的大、方、廣在此可以見證。因果是可以同時的。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在此先謝過。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15/5/2008)

人間有情

母親節那天,收到明德師兄的留言,祝我母親節快樂。翌日開電郵,又收到師兄的母親節祝福。

認識明德師兄不足兩個月。我倆素未眸面,祇通過多次電話及電郵。師兄與我是道上會,他是我菩提道上遇到的一個良師益友。在我人生的低潮期,師兄的關懷備致,雪中送炭,令我感到人間有情。

師兄的容貌和背景,我並不清楚。但師兄的為人,卻令我敬佩。師兄的病人是小朋友,也許他也把我當作他的小病人看待,愛護有加。我們有著一個共通的人生觀,就是對「法」的熱衷、對「華嚴」的投入。

感謝上天對我的眷戀,把我那顆冰冷了的心,藉著師兄的熱誠,重新溫暖起來。為了報答師兄的關懷,我立意痛定思痛,重新振作起來。我已找到人生的一個新目標。和上常教晦我們:參禪就是邁向未知的領域、活出燦爛的人生。讓我朝著我的新目標前進,讓我心中剛再燃亮的熱和光,傳送到我周遭的每一個人!

感恩三寶!感恩明德師兄!更加感恩您—聆聽我的心聲!

(14/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