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8, 2009

地藏菩薩本願經香讚

地藏菩薩本願經


(香讚)
香雲彌布, 聖德昭彰, 菩提心廣莫能量, 觸處放毫光,
為瑞為祥, 供養法中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淨口業真言: 唵 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娑婆訶

淨身業真言: 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 娑婆訶

淨意業真言:唵 韈日囉怛訶賀斛

安土地真言: 南麼三滿哆 沒馱喃 唵 度嚕度嚕地尾娑婆訶

普供養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韈日囉斛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利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諸天菩薩」 (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 求訶求訶帝, 陀羅尼帝,尼訶囉帝,
毗黎你帝, 摩訶伽帝, 真陵乾帝, 娑婆訶.

(上卷讚)
神通遊戲, 化導無緣, 慈悲普濟拔親怨, 覺帝廣宏宣, 妙用昭然, 頓証禮金仙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 求訶求訶帝, 陀羅尼帝,尼訶囉帝,
毗黎你帝, 摩訶伽帝, 真陵乾帝, 娑婆訶.

(中卷讚)
光明正大, 感應道交, 神資冥福業永消, 佛日永昭昭, 利益豐饒, 讚嘆果高超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 求訶求訶帝, 陀羅尼帝,尼訶囉帝, 毗黎你帝, 摩訶伽帝, 真陵乾帝, 娑婆訶.

(下卷讚)
四宏普被,萬德功圓, 高超十地越三賢, 果海逆流漩, 悲願彌堅, 接物利人天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地藏王菩薩心咒 (消業消災消劫)

南麼 三曼多 勃馱喃 訶訶訶 素怛弩 莎訶
Namo Samanta Buddhannam Hahaha Sutanu Svaha

--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圓覺經的架構

圓覺經的架構:


十二菩薩的出場序—


1. 文殊菩薩(妙吉祥)

— 「示境行」之「示平等境」:最上根人頓悟頓超即無生死流轉。

境乃佛智之境,惟一平等(不必分)。頓悟所觀之境應從境起行(因地行法



2. 普賢菩薩(賢德遍一切處)

— 「示境行」之「示差別行」:地上菩薩之行。

知幻離幻,不作方便漸次。頓悟。



3. 普眼菩薩(擇法之眼無所不在)

—「示境行」之「示差別行」:地前菩薩之行。

如是修行、漸次、思惟、住持、方便。



4. 金剛藏菩薩(無能摧破的寶庫、智慧堅利,能入如來秘密之藏)

—「深抉擇」之「境之抉擇」:自悟境。「未竟之意」:根本智境界

永斷疑悔:悟得本具覺性、本來成佛,故能生起上求佛道之「決定信」。



5. 彌勒菩薩(慈愛,善能了達本世界眾生心境)

—「深抉擇」之「境之抉擇」:悟他境。「未竟之意」:後得智境界。

輪迴根本:愛欲。辨明輪迴幾種、菩提幾等、設諸教化方便、發揮下度眾生之大悲心。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永捨貪欲、斷理事二障、勤斷諸愛見。



6. 清淨慧菩薩(心清淨而慧生)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位抉擇

隨順覺性:由生至佛,依境修行,必以般若為領導。隨順智:隨順開悟,由妄想及愛我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7. 威德自在菩薩(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脫而威儀莊嚴。內心具圓妙之德,外能現莊嚴之威;誠中形外,威德成就,故稱自在)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法抉擇、修行法門之抉擇­---單法門

因地行相:奢麼他、三麼砵提、禪那。




8. 辯音菩薩(善能分辯法音差別)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法抉擇、修行法門之抉擇---複法門

因地行相:二十五「清淨定輪」




9. 淨諸業障菩薩(已淨修行上之病患、業障;覺破邪知惡見,一切業障遠離)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病患抉擇---自心病

四相為迷悶所因:我、人、眾生、壽者。




10. 普覺菩薩(普能覺知一切邪見)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病患抉擇---邪師病

善知識:應求之人、應依之法、行何等行、應除之病、云何發心。




11. 圓覺菩薩(究竟妙明真心)

—「深抉擇」之「行之抉擇」:行方便抉擇

道場行相,加行修證。如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12. 賢善首菩薩(賢德善行為首)

—流通分。



資料參考:

圓覺經略釋—太虛大師講述(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圓覺經直解—憨山大師著(荃灣東普陀寺印)


--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圓覺經十二大問

第一問:

文殊師利菩薩:『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世尊:『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二問:

普賢菩薩:『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三問:

普眼菩薩:『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四問:

金剛藏菩薩:『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五問:

彌勒菩薩: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六問:

清淨慧菩薩: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世尊: 『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第七問:

威德自在菩薩: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知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備註《三法門:『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




第八問:

辯音菩薩: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今悟實相。』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備註《『三法漸次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第九問:

淨諸業障菩薩: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演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備註《『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第十問:

普覺菩薩: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世尊: 『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備註《『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作病、止病、任病、滅病》



第十一問:

圓覺菩薩: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世尊: 『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備註《『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第十二問:

賢善首菩薩: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文: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5.htm



--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彌勒菩薩的德行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一個很常見的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的Maitrī,意為「慈愛」。

佛陀在世,為佛弟子阿逸多,意為「無能勝」。

---------------------------------

【妙法蓮花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華嚴經】:善財童子所參第五十一位善知識—彌勒菩薩,妙覺位、一生補處位。

【圓覺經】:十二大菩薩第五問—彌勒菩薩: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世尊: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

彌勒菩薩的德行是慈愛無能勝。在凡夫的因地,他是貪著利養,故號求名。但他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直至修到福德圓滿,成為一生補處菩薩,作未來佛。

文殊師利菩薩的德行是智慧,他是一切佛的導師;意為智慧乃一切「覺悟」的導師。

普賢菩薩的德行是願力,他是一切如來的長子;意為願力乃一切「自性」的家業承擔人。

彌勒菩薩的德行是慈愛無能勝,他是一生補處位;意為修行至福德圓滿便入佛位。他是以修福持戒,堅固不退轉於道心,與樂眾生而成就。

--

Sunday, July 26, 2009

何謂功德叢林?

七月二十一的華藏工程,朱師兄問:「禪,印度人的基本定義叫思惟修、靜慮、功德叢林。思惟修、靜慮不難理解,何謂功德叢林?」

思惟修、靜慮是在『因地』的立場而言,功德叢林是站在『果地』的立場而言。一切的功德(不是福報)都需要以禪定作為基礎。有「正定」才能生般若智慧,才能培養善根,才能種植德本。正定是止觀雙運、是心內求法、是思惟修、是靜慮。

華嚴強調「果地覺,因地心」。我們先把「果地覺」拿來當因地修行的標竿。禪修應以覺悟為目標(果地覺),那麼我們用心在因地修行時(因地心)便不會輕易的走錯方向。

若然學子不以覺悟為目標,而是以增福添壽或其他的目的為前提,由於發心的差距,成果必然有異!當然不可能要求每人都以最高的標竿發心,但隨著修行的日子久了、功夫由淺入深、經過不斷的修正與提昇,最後還是要以覺悟為依歸處!

共勉之!

--

Thursday, July 23, 2009

要頓悟之前,你瞧! 那要踏破多少雙鐵鞋啊!

七月二十一的華藏工程,善淑師姐云:『看到很多禪宗公案,禪師的一個當頭捧喝,學子便立即開悟。而我們勤苦修行,連佛法的門檻也摸不著邊?』

今天收到以下的電郵。對我而言,祇要我們用心求問,答案便自然而至:


海雲和上開示:

成就眾生的,不是禪師,是這個禪法!!!

每一個禪師,都是踏踏實實從腳下功夫來的。

───────────────────────

海雲法師:法筵精點~S171(*擷自*不一樣的禪修開示~17-1)

當年, 無盡藏比丘尼為了自性的覺悟,到處去參訪。他在崇山峻嶺之間,想要找尋善知 識,乞求開示。

他到處行腳,一直想要尋找開悟的因緣。這是很多行者,在求道過程中常有的現象。

本來行者是行在菩提道上,現在卻有很多行者是行在高速公路上,到處找、到處跑……更還有搭飛機世界各地去找,真是壯觀的行者啊!

當然,無盡藏比丘尼是了不起的行者,他在動中能夠修行。他不是沒有「內在的 行」, 他是一位內密菩薩行甚深的行者。

當他在各地勞碌奔波之後,再回到自己的道場,突然間回頭, 看到窗外樹枝上正開得燦爛的花兒,才猛然大悟「春上枝頭已十分」,不是一分、 兩分而已!

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 他整天找春天,原來春天以經到了。 這個可以叫頓悟。 但是, 要頓悟之前,你瞧! 那要踏破多少雙鐵鞋啊! 原來,春上枝頭已十分了!

我們都常常期望著這樣的一個理想、一個目標,自己總是在期望著這個境界趕快來臨。 會的! 總有一天它一定會到! 只是,在它到來之前,這段歷程對我們來說,都是很艱苦的煎熬。

這份煎熬,對於意志脆弱的人,他是受不了的。 因為你企求成功,所以你的心會浮盪不安;因為你追求那個目標,所以你的心── 無法安住在目前的腳下功夫。因此, 那一天對我們來講,它就是非常的遙遠!

誰不期望那個境界呢? 當你把心安在那個境界上, 那麼,你這個內心世界全部會改變!!

有任何人教你,眼前這地方如何下功夫、如何紮根的時候, 你就會想到:「那不是我要的。」

是啊!可是,你不經過這番功夫,又如何達到那個境地呢?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談到「要怎麼下功夫」了。 並不是像慧忠國師所講的──「大唐國裡無禪師」就是沒有禪師。禪師那麼多,怎麼說沒有呢?」

成就眾生的,不是禪師,是這個禪法!!!

每一個禪師, 都是踏踏實實的,從腳下功夫來的。


海雲法師:法筵精點~S171(*擷自*不一樣的禪修開示~17-1)

…………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法華經之「開佛知見」與「匯三歸一」

力順師姐問法華經在說什麼?

六祖壇經之機緣品: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己及 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 比。』」師又曰:「汝名什麼?」曰:「名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 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 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 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 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 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 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期望慧能法師的開示,對師姐有所幫助。

--

Tuesday, July 21, 2009

恆順眾生

普賢菩薩的第九大願是「恆順眾生」。

基本的『文義』是「恆常隨順大眾有情的生命」,令眾生歡喜。『理義』是「恆常不違眾緣和合而生的事與物」,那就比文義要求高廣許多。在『法義』上更要「走入生命的洪流,與時空並進」!

昨天跟數位好友共進午餐。天氣是風和日麗、地點是花街樹下、人物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賞心悅目條件下,我們過了一個極其愉快的下午。一個蠻平淡的中午、一客簡單的膳食,但當我們是以坦誠、欣賞、感恩之心去互動的時候,那感受跟回報是不可思議的(浮誇一點可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外在環境的因素是助緣、內心情懆的品質是要因。修行就是不斷提昇生命的品質,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讓我們一起努力,改進個人的生命品格,從而拓大改善眾生的生命品質,改良這社會、地球、宇宙生命的洪流…這一切一切的改變,都從我們的起心動念開始…

--

Friday, May 29, 2009

何謂四句偈?

愛如師姐問:「何謂四句偈?」

以下是【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偈】《 梵語:Gatha(音譯伽陀 )》,譯曰頌。定字數結四句者。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頌者,美歌。伽陀者,聯美辭而歌頌之者,故譯曰頌。。又偈訓為竭,竭也。攝盡其義之意。

四句偈: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

【伽陀】(飲食)Agada,阿伽陀之略,藥名。六十華嚴經十曰:「譬如伽陀藥,消滅一切毒。」探玄記六曰:「伽陀此云良藥。」【又】(術語)Gatha,又作伽他。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

凡伽陀有二種:一通,不論頌文與散文(長行),凡經文之文字數至三十二字者,謂之為首盧伽陀。二別,必以四句而文義具備者,不問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謂之結句伽陀。伽陀有此通別二種,因而通之伽陀,單譯為句,別之伽陀,譯為頌。次,結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種:一單獨結句以演法義,又讚嘆佛德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伽陀,譯為孤起頌,或不重頌。二前說之散文經義重結於伽陀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祇夜Geya,謂為應頌,或重頌。故伽陀之言,有二重之通別。

嘉祥法華義疏三曰:「偈有二種:一首盧偈,凡三十二字。蓋是外國數經之法,數經之法者,莫問長行與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盧偈也。」淨土論註曰:「偈是句數義。」(此首盧伽陀之釋)。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伽陀,此翻為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西域記三曰:「舊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也。」玄應音義二十三曰:「伽陀此方當頌,或言攝,言諸聖人所作,不問重頌字之多少。四句為頌者,皆名伽陀。案西國數經之法,皆以三十二字,為一伽陀,或言伽他,訛也。舊言偈者,亦伽陀之訛也。」(已上結句伽陀之總釋)。大乘義章一曰:「伽陀此翻名為不重頌偈,直以偈言顯示諸法,故名伽陀。」玄義一下曰:「孤起偈,說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同六上曰:「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頌者,皆名伽陀也。」法華玄論六之一曰:「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云偈耳,四句為頌,如此間詩頌也。」(已上結句伽陀之別釋)。

--

Friday, May 15, 2009

入三昧

入三昧是什麼一回事?

前兩天,車子要換機油,我在等候室呆了兩個多小時。襯著有空檔,便提筆寫日誌。不知是太多雜音或是人多來往,花了好一段時間,沒寫出幾個字。算了吧,回家再寫好了!

回到家裡,在書房的電腦前,沒多久便把「成績與成就」一文寫完。現時寫日誌,那靈感是從心底流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毫無起、乘、轉、結;語文堂老師教的寫作技巧完全拋諸腦後。心中浮現什麼,便把它記錄下來,很是自在與舒暢。

寫日誌是我的其中一個修行法門。感覺中,「在寫的心」和「被寫的心」融成一片,不須刻意、不用掩飾;赤裸裸的「心」「心」相交,水乳相溶、乎復何求?這個情懷,我稱之為「入三昧」。不是「我」在寫,也不是「我」被寫。能寫出的文字是次要,能道出的心是首要!您懂我在說什麼嗎?

「寫」的心在三昧中,但願「讀」的心也在三昧中,這就是真正的「經」!

--

Wednesday, May 13, 2009

胡跪

愛如師姐問:「何謂胡跪合掌?」

以下是【佛學大辭典的解釋:

【胡跪】

(雜語)胡人跪坐之法也。此中有左跪,互跪,長跪三種。

左跪者,右膝著地,其足指豎地,右股置空,豎左膝,左足踏地。是戰戰而表敬意之意。經中所謂 右膝著地也。此為正儀。

歸敬儀曰:「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其本緣,故云胡也。」又曰:「佛法順右,即以右膝[(扣-口)*主]地右[骨委]在 空,右指[(扣-口)*主]地。

又左膝上戴,左指[(扣-口)*主]地,使三處翹翹曲身前就,故得心有專至,請悔方極。」

慧琳音義三十六曰:「胡跪,右膝著地,豎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

Saturday, May 9, 2009

心忙與身忙

近日很多事情發生,為了應付生活,身驅真的忙過不休。連寫日誌的時間也騰不出來。

然身體上的奔馳並沒有帶動心境的放逸。時刻提著覺性,內守空閑。

我跟一位師姐說,善用其心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好好的照顧家嚴,丈夫、兒女、朋友也是一個法門,我們能否體會到?能做到這樣,資糧道自然充裕!

有了資糧,修行便簡單直接多了。共勉之!

--

Sunday, April 26, 2009

《此處最吉祥》歌詞

《此處最吉祥》歌詞


此處最吉祥 諸佛曾於此 佛光普照耀 廣度無量眾

此處最吉祥 正法曾於此 放大光明網 攝受一切眾

此處最吉祥 聖僧曾於此 轉無上法輪 調伏人天眾

此處最吉祥 本尊曾於此 傳灌及授記 教化求法眾

此處最吉祥 上師曾於此 方便廣開示 成熟當機眾

此處最吉祥 護法曾於此 為諸行法眾 增益諸色力

--

Monday, April 6, 2009

百福來自...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這就是證嚴法師靜思語


100 個福送給您!


001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002 .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003 講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

004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005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006 多原諒別人.多得福.把量放大. 福氣大

007 心中有愛.才會人見人愛

008 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計較少

009 把握當下.就是用心

010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011 要得到別人讚嘆.就得先讚嘆別人

012 最有力量的菩薩.就是我們的手腦

013 不斷發揮生命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014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015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016 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017 不要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018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019 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

020 稻穗結得越飽滿. 越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 .越有謙沖的胸襟

021 孝首重在順 .要體貼親心. 聲色柔順 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022 人生能被人需要. 能夠有份功能.為人付出 .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023 欣賞他人. 就是莊嚴自己

024 成功在優點的發揮. 失敗是缺點的累積

025 "" 必須去走方能到達."" 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026 我們應該為別人的成就而生歡喜心

027 有量就有福. 有福心就靈.是謂 " 福至心靈"

028 常能反省自己有無過失. 即得解脫又自在

029 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 尋求心靈的安定

030 恆心就如滴水穿石. 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能衝破

031 要想家庭吉祥合睦. 要常常起歡喜心

032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時機. 也要把握因緣

033 捨去昨日的好與壞. 把握今日

034 知足常樂. 甘願做.歡喜受

035 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036 人生多一份感恩. 就多一份美化

037 縮小自我. 擴大心胸.工作要歡喜 . 人與人要感恩

038 愛與感恩. 能喜淨心中的煩惱

039 做好事要騰出時間. 這是人生的目的.也是人生的義務

040 生命只有數十年. 慧命是永遠不滅的

041 願要大. 志要堅.氣要柔. 心要細

042 為人處事要小心. 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043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 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044 時時存好心. 日日是好日

045 口說好話. 心享好念.身行好事

046 信心. 毅力.勇氣三者具備. 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047 口說好話如吐蓮花. 口說壞話如吐毒蛇

048 太陽光大. 父母恩大.君子量大 . 小人氣大

049 理直氣要和. 得理要饒人

050 人要知福. 惜福.再造福

051 把貪的念轉為滿足. 把滿足的念換做慈悲

052 精神如能常滿足. 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053 改變自己是自救. 影響別人是救人

054 無欲. 無求則力量不盡

055 災要自己消. 福要自己造.多造福 . 就可增無量的福報

056 愛是無盡的財富. 施比受更有福

057 想過去是雜念. 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把握當下時刻

058 平安是福. 快樂是慧

059 人的心念意境. 如能保持開朗清明.則所見 .都是美而善的

060 紛亂的心田. 開不出智慧的花朵

061 最好的臉部保養品. 就是微笑與善念

062 要將心比心. 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

063 笑容. 不但可以表答善意.還可以縮短人際間的距離

064 "是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065 有時煩惱是來自不合理的欲望

066 愛護身邊物. 惜福常知足

067 歡喜和感恩是消除煩惱的力量

068 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 做壞事不能多我一個

069 幸福不在得到多. 而在計較少

070 臉上有笑容. 心中有愛的人最可愛.就是菩薩

071 無心去往壞處想. 聽任何話都是好話

072 師長的責任. 只是教導.實踐的路 . 學生必須自己去走

073 心中有愛. 才會人見人愛

074 忍一時之氣. 免百日之憂

075 改變別人. 不如先改變自己

076 常思己過. 莫論人非.時時歡喜 . 時時吉祥

077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078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 每一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079 笑比皺眉好看. 說話比呵斥自然

080 去貪就簡. 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081 求福壽倒不如求平安. 平安就是添福壽

082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083 問心無愧心最安. 能夠付出.助人 .救人.最是快樂

084 待人退一步. 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上就會活得很快樂

085 最幸福的人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

086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 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087 退一步. 讓一步.來成全別人. 即是修養.即是修行

088 面容動作. 言談舉止.都是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089 難行能行. 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090 人生要為善競爭. 分秒必爭

091 不要小看自己. 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092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 一個種子開始

093 再好的機會. 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 . 一樣會溜走

094 有心就有福. 有願就有力

095 懺悔是心靈的告白. 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

096 一個永保感恩心的人. 就比較不會陷入困境

097 心要像明月一樣. 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 .雲開見青天

098 心無邪惡. 意無邪念.即常可自在 . 心正則邪不侵

099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100 這世界總有比我們悲慘的人. 能為別人服務比被服務的人有福

--

Sunday, April 5, 2009

有學與無學

上星期,力順師姐詢問:何謂無學?

在法華經講演錄(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太虛大師講述於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下根領記,首為滿慈,次為憍陳如及五百弟子,再次即本品之學無學人,故此品居下根領記之第三。

凡未證三果,或已證三果尚未證阿羅漢者,仍有地位應進趣學,名為有學。若已證四果,修習圓滿無須修學者,名為無學。第三周授記之生聞眾,如滿慈、憍陳如及五百弟子,皆為無學阿羅漢。而此品所授記者,為未證四果之阿難,及羅侯羅與二千人等,非盡阿羅漢,非盡無學,故此品通稱為授學無學人記品。

滿慈以有名大阿羅漢,示現下根聲聞,故於前授記中居首。此阿難亦以夙世菩薩示現為佛之侍者,故於本品中居首。』

佛學大辭典,解釋九無學:

【九無學】

『(名數)無學位有九根之別:

(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脫相,九俱解脫相也。中阿含經第三十福田經曰:「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成實論第一分別賢聖品曰:「阿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死相、可進相、住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不退相。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中略)如是九種,名無學人。先十八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為一切世間福田。」

大乘義章第十七本釋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別,後二約法。前七種,猶如毘曇中六種羅漢。六羅漢者,退、思、護、住、昇進、不動。彼阿含經分不動人以為二種,故有七。(中略)後二慧解脫及俱解脫,約法以別。前七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


(二)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七不退法,八獨覺,九佛。

俱舍論第二十五曰:「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七聲聞。獨覺在覺,名二覺者。由下下等九品根異,今無學聖成九差別。」是為唯就根次第立九種之別者,即退法為下下根,思法為下中根,乃至佛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論光記二十五,同頌疏二十五等。』

--

Saturday, April 4, 2009

十方三世一切佛之所護念經

昨日跟能修師姐聊天,談到感恩。我倆都體會到感恩的重要與不可思議。

個人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毫無半點證悟,但卻學會了感恩。

海雲和上常說,作為一個真正的行者,唯一要做(二六時中不能費忘)的就是修法(修正錯誤的思維方法),其他的生活事情,就交與龍天護法給祂門替你處理。所以在打禪七時,告生死假是很重要的一環。

這幾天,遇到一個不知如何決擇的題目,於是我跟龍天護法說:請給我一點智慧與提示,讓我知道在這十字路口,該選上那一途徑。

今天收到姒珊師姐的電郵,題目是「感恩的力量」。

看完這個簡報圖形軟體 (powerpoint),我五體投地感恩不矣!感恩三寶、感恩所有的善智識、感恩十方三世一切佛!

祇要我們誠心的叩搜(搜索),便會召感到與我們相應的善智識及菩薩,給我們加持和守護。佛經上總是如此說,我們還是要一番親身體驗,作個求證。

地藏經云:「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感恩和上的教誨!感恩姒珊師姐的電郵!感恩能修師姐、力培師兄、力鑫師兄、愛如師姐的愛護與關懷!讓我在菩提道上有信心的闖下去!

感恩你我的一趟相遇,願一切的業緣皆令我們兌現生命的真、善、美!

--

Thursday, March 26, 2009

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它的兩個要領是「時間」和「用心」。「時間」是橫切面,「用心」是縱深面。

「時間」喻為吃飯,祇要每天都吃,透過時間,人就會長大。「用心」喻為材料,材料的選擇鑑定出品的質素!

可惜的是現代人都愛吃「即食麵」,講速度、計較利益,連修行也不例外。世間法的「一門深入」也辦不好,出世間法的更是免談了!

「一門深入」最小要花十年八載的功夫,著力點用對了,日子一久,自然水到渠成!

不問耕耘,祇問努力,共勉之!

--

Thursday, March 12, 2009

修行的總綱領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三)9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及「常入一切諸三昧」。

『「入三昧」是指在無依的狀況之下,把心安住在一處,然後生命能量會增加,這個便是對。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很多時都不能把心安住在一處。所以當事情弄完,人也累死了。這個不是善法,不是住三昧。

如何住在三昧裡?用「心」觀住「真理」。真理是什麼?淨普賢願,住普賢行。拿「警覺性」 (能觀之智)安住在普賢願、普賢行上面!普賢願、普賢行就是「真理」!

以「能觀之智」 來觀「所觀之境」,把心安住在此。起初你的心會散動,你要一直把心調整過來,一散開便調回來,安住在這 ( 「能觀之智」 觀「所觀之境」)的地方。這個是修行的總綱領。

不論修什麼法都一樣,把「能觀之智」 安住在「所觀之境」。當這個狀況融合成一體的時候,便是「一體三寶」。

「能觀之智」 是「佛」,「所觀之境」是「法」,當這兩者融成一體是「僧」 。這是「成就三寶」 ,不衹是「皈依三寶」 。

當這個狀況一直維持著,心不散動,你的生命能量會從真理的地方開始流注,流注到你的身體裡面。這個生命能量,是源自於你自性的一再顯現!這個時候所帶來的滂薄生命力「利似春潮帶雨來」。一大堆的生命能量好像不知從那裡來,你又變回小孩子!

祇觀「能觀之智」 是「念佛(警覺性)」 。一直注意真理,尋找真理是「念法」。一直追求兩者的和合是「念僧」。讓「能觀之心」「 觀」「所觀之心」,三者結合成一體的時候,就是「念三寶」。 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一次圓成是『總持法門』 、是『修行的總綱領』 。

修行一定要把這個總綱領把握著,隨時、經常地運用。打坐的時候要記著這個原則:「我的警覺性是什麼?在那裡?我要觀的真理是什麼?在那裡?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剛開始會有距離感;一直地用功,「它」就會一直靠進來,然後交融成一體。那時候你祇要一坐便可入三昧,這個就是「功夫」。

「能觀」、「所觀」結合成一體,圓融無礙,達到不可思議的成就,便是「常入一切諸三昧」。』


和上如此精彩的詮釋,除了感恩,我無言以對。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觀頂加持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三)1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文殊師利菩薩摩頂」。

和上說他每次講經開示前,大眾在唱讚時,他在心中必然自念以下的四句偈:

『文殊師利不思議
觀頂加持在大眾
自性法海心中流
普與法雨潤眾生』

下次我們聽和上開示,也應自念此四句,作上求下化的觀想,跟文殊師利菩薩與和上的心法勾連起來,這樣地聽經,功德福報百千萬劫難思議!

感恩和上的加持,加深我對觀頂的認清。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Tuesday, March 10, 2009

智慧與福德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4A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智慧與福德」。

智慧與福德是一體的兩面。在人生當中,我們是智慧與福德都具足的。但由於生命品質的兌現有所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智慧與福德也有所不同。當智慧高於福德的時候,所呈現的境界是有別於福德高過智慧的時刻。

一個人在提昇生命品質的同時,應該發覺福德與智慧是交互成長的。對於一佛乘的行者,智慧先成長的話,福德接著上來,福德是緊跟著智慧在提昇;福德先成長的話,智慧接著上來,智慧是緊跟著福德在提昇。對於三乘的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福德與智慧是交互前進的。緣覺乘和聲聞乘是祇有智慧的成長,福德不成長。大乘行者是六度分開修行的,修福德時與修智慧時是獨立的,所以福德與智慧交互前進。而一佛乘行者是六度齊修,修福德的同時也在修智慧,智慧與福德一並成長。

在「解門」而言,釋迦牟尼佛的法門是先修智慧的圓滿,再修福德的圓滿;以智慧領導福德。彌勒菩薩的法門是先修福德的圓滿、再修智慧的圓滿;以福德領導智慧。

在「行門」而言,自性福德的成長,下手處是「定自在力的成就」,如何展現定力!而智慧的成長,下手的功夫在「感受生命的存在」。

由於每個行者具備的條件不同,相應的法門也有所不同。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智慧與福德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Monday, March 9, 2009

事事無礙法界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3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四法界」。

「四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的區別在那裡,身為華嚴弟子的我們,應有一個確定的認知。

「事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的區別在「理」上面。祇言「事」而沒有「理」的支承,是在「事法界」;僅有事的展現、事的現象。在「事事無礙法界」,「理」一定要通達;從一件事情的法理通達到另一件事情上。要進入「事事無礙法界」的領域,必須透過「理法界」完整、全面的建設架構;然後到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最後,把「理」全部放下,直接由事相上融會灌通,這樣才達到「事事無礙法界」。

華嚴經中的境界,全部是在「事事無礙法界」內;經文所描述的都是事相。而在描述一件事相當中,經中寥寥幾字,便對所有事相的圓融,都可以全部窮盡;同時,若有所須,也可以把這一件事相解釋,用理論來求證。說實的,從事相上就可以理解,不一定須要求證,這是功夫的所在。能否從事相上直接理解,就要看我們的功夫。

學華嚴的人尤其要領會這個「法理」,要了解這個「法的運作」。

學華嚴就是要學進入「事事無礙法界」。怎樣進入「事事無礙法界」,是一個狀況。我們須要掌握得很好才能進入「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一個標地,而「理事無礙法界」是進入「事事無礙法界」這標地前的一個準備階段。學華嚴就是要以進入「事事無礙法界」為目標,對於這目標,我們有沒有徹底的瞭解?

人家檢驗我們是從「理事無礙法界」上來著手的。所以我們在「理事無礙法界」裡,一定要能夠掌握得住。而「理事無礙法界」的建立及完成,是以「理法界」為基礎。「理法界」是用來破「事法界」的;因為凡夫著「有」,執著於事。所以「理法界」提倡「理」的「真空」來破我們的執著、世間的執著。因此第一關就是「真空關」。第二個是「理事無礙關」,理事如何無礙、交融。最後把「理」也放下,直接從事相上對事相上詮釋,達到「事事無礙」。

因此「性宗」的經典所敘述的都是事相的展現。而那些事相的展現是絕對沒有瑕疵的,因為在「事事無礙法界」是對沒有瑕疵的。娑婆世界是混沌世間,在「事法界」內,一定有瑕疵;但在「事事無礙法界」便再做乾坤,完全超越了!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四法界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Sunday, March 8, 2009

佛法的義理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2A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到「佛法的義理」。

以和上的定義,對佛法的了解可分四個層次:

懂得佛法「文義」並對人講解的可當「老師」。

通達「法義」的可當「經師」。深入經藏,明白文字背後的義理。

通達「法理」的可當「論師」。法理是清楚整套理論,客觀地運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思惟模式表達佛法的理念。

「深入古人心」,用現代的語言表達的可當「宗師」。

感恩和上的分析,加深我對宗論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永嘉禪師證道歌云:『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

Saturday, March 7, 2009

三昧是什麼?

在海雲法師講華嚴系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章(二)1B的錄音帶中,海雲和上談「三昧」是什麼?

『三昧』,梵語 samadhi 之音譯;也譯作三摩提、三摩地;意譯為正受、覺受、正定、正心行處等。

『三』,梵語 sa 的譯音,意為「正確」,不是數目一、二、三的三。能令我們覺悟的是「正」,「正確的」;否則的是「邪」,「不正確的」。正與邪的辨別是以覺悟為標準。能令我們覺悟的才是「正」,增加我們的「無明」和「貪、瞋、癡」的是「邪」。

「正」與「覺」通。「三昧」是正受或覺受;也就是覺悟的感受。「三昧」是心神專注一處。心神專注在增加生命能量的是「正三昧」,佛法所指的三昧。心神專注在消耗生命能量的是「負三昧」,例如專注「貪、瞋、癡」和煩惱上面。

「正定」是把心安「定」在增加生命能量的處所,而「邪定」是把心神定在消耗生命能量的地方。

「奢摩他」,梵語 Shamatha 的譯音,意譯為「體真止」。「奢摩他」是把心神專注在體會真如境界上,安住在單一體驗真如的狀況上的「止」或「定」。而「三昧」是心神安住在任何境界上,達到「能」「所」合一,「忘我」的情況,從而增加生命的能量。

經過和上的這一番辨別,加深我對三昧的認知。在此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

--

Thursday, February 26, 2009

永遠的懷念





佛源 老和尚於本月二十三日往生。

詳情請閱


http://g9941.99jisi.com/


在此獻上衷心的懷念與感恩!

弟子力度合十


--

Saturday, February 21, 2009

大悲心起 願願相續

大悲心起 願願相續

讓我們一起追隨師父 聖嚴師父「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大悲願心,願願相續,用最誠摯的願心供養 師父。

我願:把華嚴的富貴、幸福、美滿兌現在這娑婆世界。

發願人:弟子果莊(隆志)』


上星期五參加安省法鼓山的念佛報恩法會,法會圓滿後,師姐派給我們每人一張心形的發願紙張,上面印有:

『大悲心起 願願相續

讓我們一起追隨師父 聖嚴師父「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大悲願心,願願相續,用最誠摯的願心供養 師父。

我願:

發願人: 』的字樣,希望每位同修發願、供養 師父。

現在我就把這發願文填上,聊表個人對 師父的感恩。

我的願力就是我的「正念」。每當我的貪、瞋、癡起作用的時候,我便會提起我的正念,俯心自問,我這樣做有否把華嚴的富貴、幸福、美滿兌現在這娑婆世界?我的「願力」或名「正念」,時時刻刻地提點著我,不容我被貪、瞋、癡所蒙蔽。同時亦給我力量、勇氣和鼓勵,讓我戰勝「無明」。

感恩 師父!


--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 窺見真實義 )活動

電郵轉載:



景星師兄:


﹝窺見真實義﹞活動是在今年2-4月邀請常年與 和上交流,深具文文化藝術的修行人來上課包,括茶、陶


這禮拜五晚上七點在四樓大殿所邀請的是做茶的師兄

我喝過他的茶(還沒見過他的人)~~不喝茶的我,都覺得這茶真的是~~好喝

我還沒聽過有人說不好喝的~~

這次他專程北上來上課~~希望有興趣的人能來參加(聽說高雄反應很不錯)

所以可以幫我寄給北區所有禪法班的學員嗎?

品勳 合十

禪法班的各位師兄們, 我是華嚴文化藝術中心的企劃兼打雜,不才小金, 吉祥如意:


﹝窺見真實義﹞活動是華嚴文化藝術中心於今年2-4月所推廣的活動, 其海報於1月中即公開在學會3樓公佈欄與4樓,相信各位來共修時多少皆有注意到!


和上開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的富貴為多元圓融無礙,而能貼切具體表演出其富貴的,就是各類不同風格不同展現珍稀雅緻的藝術創作與人文精神。


故看我們華嚴各處陳設,木雕極彩貼金,銅器鑄造精緻,唐卡震攝傳神,無處不表達出和上希望我們不但在心靈上能得到華嚴的富貴,也希望我們能得到器世間具體受用的華嚴富貴!


而﹝窺見真實義﹞活動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所產生,受邀的講師們都是常年與海雲和上與大華嚴寺結有甚深因緣的藝界達人,茶玉石透過這些講師們在法與器上碰撞的生命經歷,可以加速我們對華嚴富貴認知的敏銳度漸漸的,我們終能淨下心來,像許多古文人大德,像和上般,常悉事物背後之真實義!


此活動 台北 第一次的講座,內容是﹝ 喝口佛果茶 ﹞-認識華嚴茶文化。邀請 和上也常喝不到他的茶,台灣自然農法最久純手工製茶的葉枝木師兄為我們介紹他與茶之間的故事。


自然農法是所有農法中最高等級的農法,過程中完全不施任何有機、非有機的肥料,茶葉於天地平衡之中成長,此種農法所需環境條件十分嚴苛,產量也十分稀少,一年只能產茶不到400,葉枝木師兄 近三十年 來擇善堅持,只希望大家有真正好茶能受用。


在這次講座中我們可以學習到:

1.葉師兄藉由『茶』所體會到的修行人生!

2. 茶文化在佛教(或宗教)中的的影響與內在涵義!

3. 何謂好茶! 現在人對『好茶』認知的誤區!

4.自然農法與其它農法的不同與其珍貴特殊之處!


葉師兄民國七十年代即進入高雄寶來山區生活,常年住在1500海拔山區的茶園中,鮮少下山接觸俗務,但與和上緣份之故,他也十分欣喜能有機會與華嚴的大家結緣,話雖如此,在此2-4月的系列活動中,葉師兄也只能有2天的時間能到台北,故此次這一會的因緣十分難得,希望各位師兄能把握。


為求有深切的互動,此講座採小班精英制 ( 20人左右) 欲參加講座的師兄們,請盡快跟我登記報名,感謝大家!

小金 合十

連絡電話:(02)32345945#317

e-mai l cyilun@huayenworld.org

金逸倫 ( 小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