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1, 2008

不厭生死苦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六十二卷「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的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請教善知識開示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經偈讚云:「福城東際,童子南詢,百城煙水渺無垠,知識異常倫,五十三人,一曲和陽春。」

此卷演述文殊師利菩薩經歷人間,至「福城東」,為善財童子及無量大眾開示說法。文殊師利菩薩提示善財童子南行向德雲比丘求問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行。

這卷涵蓋了善財童子所參訪的首三位善知識:

第一參的善知識是『吉祥比丘(又稱德雲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一位「發心住」,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

第二參的善知識是『海雲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二位「治地住」,成就「普眼法門」。

第三參的善知識是『妙住比丘』,是初賢位「十住位」的第三位「修行住」,成就「普遍速疾勇猛不空供養諸佛成熟眾生無礙解脫門(又名菩薩無礙解脫門)」。

此卷令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點:(一)善知識的名號、位次、法門名稱皆有其特殊意義,(二)善財童子出生時的妙寶殊勝,(三)成就普賢大願的先決條件是「不厭生死苦」。

(二)善財童子,資糧道俱足(生時的妙寶殊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到處尋覓善知識教化。環顧有不少佛子,不修善根資糧,沒有好好的打穩基礎,卻想一步登天,學有所成。地基(前行功夫—資糧道)很是重要,地基不踏實,那可興建紮穩的樓房。不堪為法器,善知識也不可以令我們成就。世間的學問是可以師生雙授,而出世間的智慧是師徒心心相叩的。

(三)「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則具普賢道 一切無能壞」—「四無盡境」及「心無疲厭」都要「不厭生死苦」。生死是苦是樂,全繫於我們修行的功夫與水平。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二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復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地自開裂。生七寶芽。所謂金銀琉璃。玻璃真珠硨磲碼瑙。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形體肢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縱廣高下。各滿七肘。從地涌出。光明照耀。復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種種諸物。自然盈滿。

*************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為我說。
1. 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
2. 應云何修菩薩行。
3. 應云何趣菩薩行。
4. 應云何行菩薩行。
5. 應云何淨菩薩行。
6. 應云何入菩薩行。
7. 應云何成就菩薩行。
8. 應云何隨順菩薩行。
9. 應云何憶念菩薩行。
10.應云何增廣菩薩行。
11.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藏  能來至我所  發起大悲心  勤求無上覺
 已發廣大願  除滅眾生苦  普為諸世間  修行菩薩行
 若有諸菩薩  不厭生死苦  則具普賢道  一切無能壞
 福光福威力  福處福淨海  汝為諸眾生  願修普賢行
 汝見無邊際  十方一切佛  皆悉聽聞法  受持不忘失
 汝於十方界  普見無量佛  成就諸願海  具足菩薩行
 若入方便海  安住佛菩提  能隨導師學  當成一切智
 汝遍一切剎  微塵等諸劫  修行普賢行  成就菩提道
 汝於無量剎  無邊諸劫海  修行普賢行  成滿諸大願
 此無量眾生  聞汝願歡喜  皆發菩提意  願學普賢乘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01/07/200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