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六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四」。《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八十三至一百一十五題目,共三十三問題,三百三十個答案。
第九十六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畏」?而十種無畏的第八無畏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悉已通達。菩薩諸力。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眾生。恒以願心。繫佛菩提。而為悲愍眾生故。成就眾生故。於煩惱濁世。示現受生。種族尊貴。眷屬圓滿。所欲從心。歡娛快樂。而作是念。我雖與此眷屬聚會。不見少相而可貪著。廢我修行。禪定解脫。及諸三昧。總持辯才。菩薩道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已得自在。到於彼岸。修菩薩行。誓不斷絕。不見世間。有一境界。而能惑亂菩薩道者。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以大願力。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菩薩摩訶薩的智慧、方便、諸力行,皆得究竟。常勤教化一切眾生。恒以大願心,繫念於覺悟的菩提道上。但為而為悲愍眾生、成就眾生,於煩惱濁世中,示現受生。菩薩受生時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所欲從心,歡娛快樂。菩薩而作是念:我雖然與此眷屬聚會,不見有微少的色相而可貪著,荒廢我的修行、禪定解脫及各種三昧、總持辯才、菩薩道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已得到自在,到於彼岸,修菩薩行誓不斷絕。不見世間有一境界,而能惑亂菩薩道者。由於不見到任何境界能惑亂菩薩道,所以心得無畏,究竟到達大無畏彼岸。以大願力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菩薩第八無畏。
這段經文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菩薩受生時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從心所欲,歡娛快樂。若然我們不把菩薩擬人化,而把「菩薩」看作成自性中的一個德行。當德行兌現、呈顯(受生)之時,它一定是出自於我們尊崇、高貴的自性海中(生尊貴種族家),因緣、福德,善根(眷屬)圓滿具足。生尊貴種族家,眷屬圓滿是德行兌現(菩薩受生)的因,從心所欲歡娛快樂是兌現(受生)的果。
已成就的「德行」是不會貪著色相、福報、善根而防礙菩提道。大的德行是消遙自在的,在覺悟的路上不會磨滅的、斷絕的。世上無一境界能昏惑擾亂已成就的德行,自性海中的真如心是無有畏懼,究竟到達大無畏的終極目標。
無論遇到任何境界,我們一定要維持、守護、培育我們的德行。沒有健全的人格,那能成就德行(菩薩行)?德行一旦能彰顯,無有可畏。您願意把您自性海中的德行彰顯出來嗎?除了靠努力修行,別無他途!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5/6/2008)
Sunday, June 29, 2008
Friday, June 27, 2008
如山增上心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五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六十八至八十二題目,共十五問題,一百五十個答案。
第六十九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十種「如山增上心」?
經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在第八如山增上心,菩薩知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凡夫,品性並不和善,很難調教、化度,不能知恩、報恩。雖然眾生這般的品性,菩薩更要發大誓願,希望令眾生心意得自在,一切行事沒有障礙,捨離惡念,不於他們身上生種種煩惱。這是菩薩的第八如山般高壯的增強向上心。
《淨行品》云:「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觀察到眾生的下劣根性,菩薩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而在《離世間品》更進一步激發菩薩發大誓願,希望能令此等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所行無礙、心意自在。
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並非太難。如何令下劣根性的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卻是一門大學問。沒有如山增上心那有可能辦得到?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4/6/2008)
此卷涵蓋第六十八至八十二題目,共十五問題,一百五十個答案。
第六十九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十種「如山增上心」?
經云:「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性不和善。難調難度。不能知恩。不能報恩。是故為其。發大誓願。欲令皆得心意自在。所行無礙。捨離惡念。不於他所。生諸煩惱。是為第八如山增上心。」
在第八如山增上心,菩薩知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凡夫,品性並不和善,很難調教、化度,不能知恩、報恩。雖然眾生這般的品性,菩薩更要發大誓願,希望令眾生心意得自在,一切行事沒有障礙,捨離惡念,不於他們身上生種種煩惱。這是菩薩的第八如山般高壯的增強向上心。
《淨行品》云:「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觀察到眾生的下劣根性,菩薩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而在《離世間品》更進一步激發菩薩發大誓願,希望能令此等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所行無礙、心意自在。
不起報復、懷恨的心態並非太難。如何令下劣根性的眾生息諸煩惱、捨離惡念卻是一門大學問。沒有如山增上心那有可能辦得到?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4/6/2008)
Thursday, June 26, 2008
無上法樂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四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涵蓋第四十二至六十七題目,共二十六問題,二百六十個答案。
第五十八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所樂」?
此十種所樂是—
1. 樂正念:心不散亂故。
2. 樂智慧:分別諸法故。
3. 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故。
4. 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
5. 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
6. 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
7. 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故。
8. 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
9. 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
10. 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云:「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世間的歡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受,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即滅,無常故苦。唯有了悟真理的實相及運作,不再被無常逼迫,把心安住在正念、智慧、往詣一切佛所、諸佛充滿、菩薩自在、諸三昧門、陀羅尼、無礙辯才、成正覺、轉法輪這十大法門,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至於每一法門如何修習,也分別闡明。心不散亂是為樂正念。分別諸法是為樂智慧。聽法無厭是為樂往詣一切佛所。十方無邊際故樂諸佛充滿。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是為樂菩薩自在。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是為樂諸三昧門。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是為樂陀羅尼。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是為樂無礙辯才。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是為樂成正覺。摧滅一切異道法是為樂轉法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最樂。」修行就是從緣起法界的生滅門,進入性起法界的真如門。
願大眾法喜充滿,寂滅為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3/6/2008)
此卷涵蓋第四十二至六十七題目,共二十六問題,二百六十個答案。
第五十八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所樂」?
此十種所樂是—
1. 樂正念:心不散亂故。
2. 樂智慧:分別諸法故。
3. 樂往詣一切佛所:聽法無厭故。
4. 樂諸佛充滿:十方無邊際故。
5. 樂菩薩自在: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故。
6. 樂諸三昧門: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故。
7. 樂陀羅尼: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故。
8. 樂無礙辯才: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故。
9. 樂成正覺: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故。
10. 樂轉法輪:摧滅一切異道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云:「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世間的歡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樂受,是因緣和合而生,緣散即滅,無常故苦。唯有了悟真理的實相及運作,不再被無常逼迫,把心安住在正念、智慧、往詣一切佛所、諸佛充滿、菩薩自在、諸三昧門、陀羅尼、無礙辯才、成正覺、轉法輪這十大法門,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至於每一法門如何修習,也分別闡明。心不散亂是為樂正念。分別諸法是為樂智慧。聽法無厭是為樂往詣一切佛所。十方無邊際故樂諸佛充滿。為諸眾生以無量門而現身是為樂菩薩自在。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是為樂諸三昧門。持法不忘轉受眾生是為樂陀羅尼。於一文一句,經不可說劫,分別演說無窮盡是為樂無礙辯才。為一切眾生,以無量門示現於身,成正覺是為樂成正覺。摧滅一切異道法是為樂轉法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最樂。」修行就是從緣起法界的生滅門,進入性起法界的真如門。
願大眾法喜充滿,寂滅為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3/6/2008)
Wednesday, June 25, 2008
最高的原點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三卷「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離世間品》敘述普慧菩薩問普賢菩薩的二百條修行的問題,然後普賢菩薩為每個問題提出十個答案,共二千個答複。經讚云:「普光三會,萬行圓修,普賢瓶瀉二千酬,苦海泛慈舟,一句全收,法義一齊周。」
此卷答複了最初的四十一個問題,共四百一十個答案。
第五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勤精進法門?
此十種勤精進是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若諸菩薩安住此十法門,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而在第二十七個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無上大智波羅蜜?其第四精進波羅蜜,是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十種「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精進」,總要言之,就是「無上大智精進波羅蜜」的一切所作不退轉。真實的菩薩行是無有退轉的,祇有無窮盡地超越與提昇。
華嚴的最上乘行法是「從果向因」、「果地覺,因地心」,抓緊最高的原點(原則)往下展開。無有窮盡地超越與提昇就是其中的一個最高原點,此以為中心,於一切所作不退轉,便可涵蓋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這點您捉住了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八之一
5.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精進。何等為十。所謂
1. 教化一切眾生勤精進。
2. 深入一切法勤精進。
3. 嚴淨一切世界勤精進。
4. 修行一切菩薩所學勤精進。
5. 滅除一切眾生惡勤精進。
6. 止息一切三惡道苦勤精進。
7. 摧破一切眾魔勤精進。
8. 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勤精進。
9. 供養一切諸佛勤精進。
10. 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勤精進。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27.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
1. 施波羅蜜。悉捨一切諸所有故。
2. 戒波羅蜜。淨佛戒故。
3. 忍波羅蜜。住佛忍故。
4. 精進波羅蜜。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5. 禪波羅蜜。念一境故。
6. 般若波羅蜜。如實觀察一切法故。
7. 智波羅蜜。入佛力故。
8. 願波羅蜜。滿足普賢諸大願故。
9. 神通波羅蜜。示現一切自在用故。
10. 法波羅蜜。普入一切諸佛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大智波羅蜜。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此卷答複了最初的四十一個問題,共四百一十個答案。
第五個修行的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勤精進法門?
此十種勤精進是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若諸菩薩安住此十法門,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而在第二十七個問題是何謂菩薩摩訶薩的十種無上大智波羅蜜?其第四精進波羅蜜,是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十種「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精進」,總要言之,就是「無上大智精進波羅蜜」的一切所作不退轉。真實的菩薩行是無有退轉的,祇有無窮盡地超越與提昇。
華嚴的最上乘行法是「從果向因」、「果地覺,因地心」,抓緊最高的原點(原則)往下展開。無有窮盡地超越與提昇就是其中的一個最高原點,此以為中心,於一切所作不退轉,便可涵蓋教化一切眾生、深入一切法、嚴淨一切世界、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滅除一切眾生惡、止息一切三惡道苦、摧破一切眾魔、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供養一切諸佛、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這點您捉住了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八之一
5.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勤精進。何等為十。所謂
1. 教化一切眾生勤精進。
2. 深入一切法勤精進。
3. 嚴淨一切世界勤精進。
4. 修行一切菩薩所學勤精進。
5. 滅除一切眾生惡勤精進。
6. 止息一切三惡道苦勤精進。
7. 摧破一切眾魔勤精進。
8. 願為一切眾生。作清淨眼勤精進。
9. 供養一切諸佛勤精進。
10. 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勤精進。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精進波羅蜜。
27.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
1. 施波羅蜜。悉捨一切諸所有故。
2. 戒波羅蜜。淨佛戒故。
3. 忍波羅蜜。住佛忍故。
4. 精進波羅蜜。一切所作。不退轉故。
5. 禪波羅蜜。念一境故。
6. 般若波羅蜜。如實觀察一切法故。
7. 智波羅蜜。入佛力故。
8. 願波羅蜜。滿足普賢諸大願故。
9. 神通波羅蜜。示現一切自在用故。
10. 法波羅蜜。普入一切諸佛法故。是為十。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具足如來無上大智波羅蜜。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Tuesday, June 24, 2008
自性的運作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二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此卷談及如來、應正等覺的境界、如來行、成正覺、轉法輪、般涅槃、見聞親近所種善根—「如來的軌跡」或可稱為「自性的運作」。
《如來出現品》敘述自性的流露是「如何成就」,自性的「體」、「相」、「用」及自性的「運作」。「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在華嚴經,「自性」這個不可說不可說的「那個」,還是說到這般的淋漓盡緻。
華嚴的學子,需要花功夫了解及洞晰華嚴經的「思惟模式」與「語言模式」。若然祇是依文字的表面認識華嚴,不能理解如來真實義。
有一個同修跟我說,他請了一套華嚴經回家,也讀了幾卷華嚴經,華嚴經是要用來實踐的,不是作紙上談兵的。以我的淺見,華嚴經是要無有窮盡地深耕、體會、證入的。讀了幾篇華嚴經,修到的是人天福報,連華嚴的門檻也未看見。
而以下的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經云:「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真實法與方便法非一非二。自性是無生、無歿、無有滅度。若有因緣和合的需要,自性則示現涅槃相。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如來出現品》敘述自性的流露是「如何成就」,自性的「體」、「相」、「用」及自性的「運作」。「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在華嚴經,「自性」這個不可說不可說的「那個」,還是說到這般的淋漓盡緻。
華嚴的學子,需要花功夫了解及洞晰華嚴經的「思惟模式」與「語言模式」。若然祇是依文字的表面認識華嚴,不能理解如來真實義。
有一個同修跟我說,他請了一套華嚴經回家,也讀了幾卷華嚴經,華嚴經是要用來實踐的,不是作紙上談兵的。以我的淺見,華嚴經是要無有窮盡地深耕、體會、證入的。讀了幾篇華嚴經,修到的是人天福報,連華嚴的門檻也未看見。
而以下的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經云:「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真實法與方便法非一非二。自性是無生、無歿、無有滅度。若有因緣和合的需要,自性則示現涅槃相。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1/6/2008)
Monday, June 23, 2008
自性的體、相、用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一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此品談及如來音聲的十相及如來心的十相。
上卷談的是如來十身,此卷所談的是十音聲和十心。在華嚴經「十」的數字代表「重重無盡」、「圓滿」。而在十大類中,每一大類又是無窮無盡。
「如來的身相」指的是「自性的存在」,不是用肉眼、天眼可以見到的。需具慧眼、法眼或佛眼才能體會自性的存在。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簡略的說,自性的存在是要用心感受、用智慧體會的。
「如來的音聲」指的是「自性的作用」,饒益自己及眾生的部分。音聲無相但有功用。自性所引發的功用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處,饒益一切眾生。
「如來的心」指的是「自性的本體」。「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而以下的這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味道的。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何故得名為無盡根?以究竟無休息故,不斷菩薩行故,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其根生時,令一切菩薩生不捨眾生大慈悲根;
其莖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
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一切諸波羅蜜枝;
其葉生時,令一切菩薩生長淨戒、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
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
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得無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大深阬,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0/6/2008)
上卷談的是如來十身,此卷所談的是十音聲和十心。在華嚴經「十」的數字代表「重重無盡」、「圓滿」。而在十大類中,每一大類又是無窮無盡。
「如來的身相」指的是「自性的存在」,不是用肉眼、天眼可以見到的。需具慧眼、法眼或佛眼才能體會自性的存在。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簡略的說,自性的存在是要用心感受、用智慧體會的。
「如來的音聲」指的是「自性的作用」,饒益自己及眾生的部分。音聲無相但有功用。自性所引發的功用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處,饒益一切眾生。
「如來的心」指的是「自性的本體」。「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而以下的這一段經文,是我覺得很有味道的。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何故得名為無盡根?以究竟無休息故,不斷菩薩行故,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是故得名為無盡根。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
其根生時,令一切菩薩生不捨眾生大慈悲根;
其莖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堅固、精進、深心莖;
其枝生時,令一切菩薩增長一切諸波羅蜜枝;
其葉生時,令一切菩薩生長淨戒、頭陀、功德、少欲、知足葉;
其華生時,令一切菩薩具諸善根相好莊嚴華;
其果生時,令一切菩薩得無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頂忍果。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大深阬,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0/6/2008)
Saturday, June 21, 2008
如來出現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五十卷「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此品談及如來、應正等覺出現的十相及如來身的十相。
海雲繼夢和上對此品的講記和解經,出版了《自性啟航》一書。我誠意在此推介此書。如來出現品共三卷,和上的書也按經文分為三冊出版—《自性啟航》、《航向薩婆若海》、《如來出現》。
此卷最令我讚歎的有兩點。
其一、自性(如來)的顯現,並非由於一緣一事而得成就,而是從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清淨殊勝志樂、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相續行願、修諸福智心無厭足、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智慧方便清淨道、清淨功德藏、莊嚴道智、通達法義所成故。
所以我們不論是生活或修行都是無有窮盡的,沒有終極的,祇有無限的超越與提昇。生命的洪流是無始無終的,不要被時間欺騙,別太著重目的性。
其二、行者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一切眾生。而然大慈大悲,是依靠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是依靠自性的顯現(如來出現),這裡指根本智。如來出現,是依靠無礙慧光明,指的是後得智、饒益眾生的智慧。無礙慧光明就無有所依。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何等為十?
1) 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
2) 過去無量清淨殊勝志樂所成故、
3) 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4) 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
5) 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
6) 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
7) 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淨道所成故、
8) 過去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
9) 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
10) 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辯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跡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9/6/2008)
海雲繼夢和上對此品的講記和解經,出版了《自性啟航》一書。我誠意在此推介此書。如來出現品共三卷,和上的書也按經文分為三冊出版—《自性啟航》、《航向薩婆若海》、《如來出現》。
此卷最令我讚歎的有兩點。
其一、自性(如來)的顯現,並非由於一緣一事而得成就,而是從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清淨殊勝志樂、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相續行願、修諸福智心無厭足、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智慧方便清淨道、清淨功德藏、莊嚴道智、通達法義所成故。
所以我們不論是生活或修行都是無有窮盡的,沒有終極的,祇有無限的超越與提昇。生命的洪流是無始無終的,不要被時間欺騙,別太著重目的性。
其二、行者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一切眾生。而然大慈大悲,是依靠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是依靠自性的顯現(如來出現),這裡指根本智。如來出現,是依靠無礙慧光明,指的是後得智、饒益眾生的智慧。無礙慧光明就無有所依。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何以故?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以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
何等為十?
1) 所謂過去無量攝受一切眾生菩提心所成故、
2) 過去無量清淨殊勝志樂所成故、
3) 過去無量救護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成故、
4) 過去無量相續行願所成故、
5) 過去無量修諸福智心無厭足所成故、
6) 過去無量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所成故、
7) 過去無量智慧方便清淨道所成故、
8) 過去無量清淨功德藏所成故、
9) 過去無量莊嚴道智所成故、
10) 過去無量通達法義所成故。…
佛子!諸佛世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大悲度脫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普遍饒益。然大慈大悲,依大方便善巧。大方便善巧,依如來出現。如來出現,依無礙慧光明。無礙慧光明。無有所依。…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 十力境界性亦然 一切文辭莫能辯
了知諸法性寂滅 如鳥飛空無有跡 以本願力現色身 令見如來大神變 …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9/6/2008)
Friday, June 20, 2008
百萬障門生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九卷「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此品先談及諸菩薩,於其他菩薩起瞋恚心者,所得的百萬障門。跟著敘述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具足十種清淨、具足十種廣大智、入十種普入、住十種勝妙心、得十種佛法善巧智。
最近這幾個月,我的言行,被受大家的批評、責備、非議。我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協妥,不讓步;所以處事不夠圓融、沒有智慧、情緒不穩定、心被境轉、言行不一致、放不下、太決絕。與身邊好幾個多年同修的友情都喪失了。我撫心自問,我做的是對是錯?
當下我找不出答案,唯有佛前求慚悔,請求諸佛加庇,給我一點啟示。山窮水盡而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有一份自信,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任何事情,我都會值著那機會,提昇及超越自己。但當我的決擇影響到身邊的人,那個因緣的運作,就不容易釐清。
我這輩子學佛的因緣十分殊勝,全無普賢行品所敘述的百萬障門。這也許暗示我多生累劫以來,還修到一點的善根、福德、因緣;也靠著這少許的善根,我對未來是無有恐懼的。我勇於承擔自己的身、口、意業。
讓我嘆惜的是,眼看有很多同修,這輩子,生活坎坷,學佛的旅途充滿障礙,而我幫不上忙。
在我的看法,他們是誤入岐途,知見偏差了,在做惡業而不自知,將來業報現前,那就為時已晚。我是衷心地盼望錯的是我而不是他們!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修行人還有「善根」與「普賢行願」隨身。無論如何,祇有勤修善根才是幸福、美滿、極樂的保證,才是真實的!您願不願意勤修善根,時時刻刻活在幸福、美滿、極樂的國度裡?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
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
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脩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目*侯]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淨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懈怠障。不能淨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捨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嬾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
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
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則住十種勝妙心。…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8/6/2008)
最近這幾個月,我的言行,被受大家的批評、責備、非議。我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協妥,不讓步;所以處事不夠圓融、沒有智慧、情緒不穩定、心被境轉、言行不一致、放不下、太決絕。與身邊好幾個多年同修的友情都喪失了。我撫心自問,我做的是對是錯?
當下我找不出答案,唯有佛前求慚悔,請求諸佛加庇,給我一點啟示。山窮水盡而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有一份自信,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任何事情,我都會值著那機會,提昇及超越自己。但當我的決擇影響到身邊的人,那個因緣的運作,就不容易釐清。
我這輩子學佛的因緣十分殊勝,全無普賢行品所敘述的百萬障門。這也許暗示我多生累劫以來,還修到一點的善根、福德、因緣;也靠著這少許的善根,我對未來是無有恐懼的。我勇於承擔自己的身、口、意業。
讓我嘆惜的是,眼看有很多同修,這輩子,生活坎坷,學佛的旅途充滿障礙,而我幫不上忙。
在我的看法,他們是誤入岐途,知見偏差了,在做惡業而不自知,將來業報現前,那就為時已晚。我是衷心地盼望錯的是我而不是他們!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修行人還有「善根」與「普賢行願」隨身。無論如何,祇有勤修善根才是幸福、美滿、極樂的保證,才是真實的!您願不願意勤修善根,時時刻刻活在幸福、美滿、極樂的國度裡?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九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
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何等為百萬障。
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世界障。生諸惡趣障。生諸難處障。多諸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頑鈍諸趣障。壞失正念障。闕少智慧障。眼障耳障。鼻障舌障。身障意障。惡知識障。惡伴黨障。樂習小乘障。樂近凡庸障。不信樂大威德人障。樂與離正見人同住障。生外道家障。住魔境界障。離佛正教障。不見善友障。善根留難障。增不善法障。得下劣處障。生邊地障。生惡人家障。生惡神中障。生惡龍惡夜叉。惡乾闥婆。惡阿脩羅。惡迦樓羅。惡緊那羅。惡摩[目*侯]羅伽。惡羅剎中障。不樂佛法障。習童蒙法障。樂著小乘障。不樂大乘障。性多驚怖障。心常憂惱障。愛著生死障。不專佛法障。不喜見聞佛自在神通障。不得菩薩諸根障。不行菩薩淨行障。退怯菩薩深心障。不生菩薩大願障。不發一切智心障。於菩薩行懈怠障。不能淨治諸業障。不能攝取大福障。智力不能明利障。斷於廣大智慧障。不護持菩薩諸行障。樂誹謗一切智語障。遠離諸佛菩提障。樂住眾魔境界障。不專修佛境界障。不決定發菩薩弘誓障。不樂與菩薩同住障。不求菩薩善根障。性多見疑障。心常愚闇障。不能行菩薩平等施故起不捨障。不能持如來戒故起破戒障。不能入堪忍門故起愚癡惱害瞋恚障。不能行菩薩大精進故起懈怠垢障。不能得諸三昧故起散亂障。不修治般若波羅蜜故起惡慧障。於處非處中無善巧障。於度眾生中無方便障。於菩薩智慧中不能觀察障。於菩薩出離法中不能了知障。不成就菩薩十種廣大眼故。眼如生盲障。耳不聞無礙法故口如啞羊障。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壞障。不能辨了眾生語言故成就舌根障。輕賤眾生故成就身根障。心多狂亂故成就意根障。不持三種律儀故成就身業障。恒起四種過失故成就語業障。多生貪瞋邪見故成就意業障。賊心求法障。斷絕菩薩境界障。於菩薩勇猛法中心生退怯障。於菩薩出離道中心生嬾惰障。於菩薩智慧光明門中心生止息障。於菩薩念力中心生劣弱障。於如來教法中不能住持障。於菩薩離生道不能親近障。於菩薩無失壞道不能修習障。隨順二乘正位障。遠離三世諸佛菩薩種性障。
佛子。若菩薩。於諸菩薩。起一瞋心。則成就如是等百萬障門。何以故。
佛子。我不見有一法為大過惡。如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心者。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種法。…
菩薩摩訶薩。安住此十法已。則能具足十種清淨。…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法已。則具足十種廣大智。…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智已。則得入十種普入。…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已。則住十種勝妙心。…
菩薩摩訶薩。住此十種勝妙心已。則得十種佛法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8/6/2008)
Thursday, June 19, 2008
五欲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八卷「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及「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如來十身相海品」敘述如來的眾妙寶相莊嚴。如來頂上,有三十二種寶莊嚴大人相,以為嚴好;其身上有六十五種大人相,合共九十七大人相,以為莊嚴。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敘述依隨如來三十二形相好的光明。光明是指饒益眾生的事業。此品有以下數句: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
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
貪著五欲之享樂會障礙我們的善根。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受所生起的貪求渴欲之心。對此五種欲樂的貪著,可阻擾善根的增長。耽迷視覺、聽覺、鼻覺、味覺及觸覺的欲樂,會令我們的心被俘擄,貪欲纏心,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趣。
修行並不定要我們斷絕色、聲、香、味、觸的享樂,除非你是修苦行的。但學佛的人,不應把心祇用在五欲的追求與滿足方面。
適當的五欲樂受是值得讚歎和欣賞的。智慧的生活就是欣賞、體驗生命的真、善、美。
可惜的是,我們凡夫總是愛把五欲放在第一位,將一輩子的精神追求五欲的滿足。在此追求的過程中,更不惜一切,做業做惡,賠上自己的法身慧命!生死輪迴,飽受苦難的逼迫。心繫縛於五欲,念念被貪瞋癡蒙蔽,怎能用功在覺悟真理的道上。
念佛,不是手持念珠,嘴巴呼喚諸佛的名號以已。實相念佛是把心安住在覺悟真理的驗證之中。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7/6/2008)
「如來十身相海品」敘述如來的眾妙寶相莊嚴。如來頂上,有三十二種寶莊嚴大人相,以為嚴好;其身上有六十五種大人相,合共九十七大人相,以為莊嚴。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敘述依隨如來三十二形相好的光明。光明是指饒益眾生的事業。此品有以下數句: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
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
貪著五欲之享樂會障礙我們的善根。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五種感受所生起的貪求渴欲之心。對此五種欲樂的貪著,可阻擾善根的增長。耽迷視覺、聽覺、鼻覺、味覺及觸覺的欲樂,會令我們的心被俘擄,貪欲纏心,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趣。
修行並不定要我們斷絕色、聲、香、味、觸的享樂,除非你是修苦行的。但學佛的人,不應把心祇用在五欲的追求與滿足方面。
適當的五欲樂受是值得讚歎和欣賞的。智慧的生活就是欣賞、體驗生命的真、善、美。
可惜的是,我們凡夫總是愛把五欲放在第一位,將一輩子的精神追求五欲的滿足。在此追求的過程中,更不惜一切,做業做惡,賠上自己的法身慧命!生死輪迴,飽受苦難的逼迫。心繫縛於五欲,念念被貪瞋癡蒙蔽,怎能用功在覺悟真理的道上。
念佛,不是手持念珠,嘴巴呼喚諸佛的名號以已。實相念佛是把心安住在覺悟真理的驗證之中。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7/6/2008)
Wednesday, June 18, 2008
慈、悲、喜、捨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七卷「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以下數句:
「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愍。
觀諸眾生虛妄不實。起大慈心。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捨。」
內宮、妻、妾、侍從,指的是我們的眷屬世間,又可比喻為那些不能當家作主的人。從觀照我們的眷屬世間,生起大悲哀愍之心,給與他們歡樂或樂因。
眾生是眾因緣和合而生,緣盡則散,虛妄不實。觀照虛妄、無常故苦,生起大慈之心,給眾生拔苦或苦因。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這一句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還在參…
於一切真理、實相,心得自在,當然不執著法,不執著非法,而起大捨。離二邊,住於平等。
「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是大乘菩薩行的必要基本。培養這四無量心也就是長養我們的善根與福德,增長我們的出離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住。住一切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6/2008)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以下數句:
「觀諸內宮妻妾侍從。生大悲愍。
觀諸眾生虛妄不實。起大慈心。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
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捨。」
內宮、妻、妾、侍從,指的是我們的眷屬世間,又可比喻為那些不能當家作主的人。從觀照我們的眷屬世間,生起大悲哀愍之心,給與他們歡樂或樂因。
眾生是眾因緣和合而生,緣盡則散,虛妄不實。觀照虛妄、無常故苦,生起大慈之心,給眾生拔苦或苦因。
觀諸世間無一可樂,而生大喜。這一句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還在參…
於一切真理、實相,心得自在,當然不執著法,不執著非法,而起大捨。離二邊,住於平等。
「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是大乘菩薩行的必要基本。培養這四無量心也就是長養我們的善根與福德,增長我們的出離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下
諸佛世尊。有十種廣大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住。住一切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知一切法盡無有餘。…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決定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速疾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一切智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礙解脫。…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6/2008)
Tuesday, June 17, 2008
眷屬莊嚴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六卷「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此句:「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曾經有一同修與我討論「眷屬」的莊嚴。他的立場是,一個學佛之前已經是家庭破碎,與朋友相處不來的人,修學佛法之後,他的眷屬世間不圓美,並不能表示他修得不夠好。我的見解是學佛並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和諧,顯出過去生修的眷屬世間不夠好。這輩子修得好,此生或來世的眷屬世間應得以改善。
海雲和上常說,修行是達到三世間的圓滿: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修行是多生累劫修習善根、福德、因緣。
前輩子修到多少,這生呈顯無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常認為走進一個人的屋舍,就可以看出他的器世間;觀察一個人的家庭、同事、朋友,就可察覺他的眷屬世間;留意一個人的心性、語言、行為,就可體會他的智正覺世間。全都是騙不了明眼之人。
物以累贅,心性相近的人總愛走在一起。
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夠圓滿,沒關係,立刻好好地修習善根、福德、因緣。美滿的人生正等待著你的開發!
這輩子眷屬世間很圓滿,更應用功修行,讓你的眷屬世間更廣、更大、更深化!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
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不失時。…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
諸佛世尊。能出生十種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普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難信受廣大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功德。離過清淨。 …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究竟清淨。何等為十。所謂
1. 一切諸佛。往昔大願。究竟清淨。
2. 一切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淨。
3. 一切諸佛。離世眾惑。究竟清淨。
4. 一切諸佛。莊嚴國土。究竟清淨。
5. 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6. 一切諸佛。所有種族。究竟清淨。
7. 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淨。
8. 一切諸佛。法身無染。究竟清淨。
9. 一切諸佛。一切智智。無有障礙。究竟清淨。
10.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所作已辨。到於彼岸。究竟清淨。是為十。…
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盡智海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常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演說無量諸佛法門。…
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障礙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
諸佛世尊。有十種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思議圓滿佛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善巧方便。…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5/6/2008)
「佛不思議法品」敘述妙覺位菩薩的法門。此品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此句:「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曾經有一同修與我討論「眷屬」的莊嚴。他的立場是,一個學佛之前已經是家庭破碎,與朋友相處不來的人,修學佛法之後,他的眷屬世間不圓美,並不能表示他修得不夠好。我的見解是學佛並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和諧,顯出過去生修的眷屬世間不夠好。這輩子修得好,此生或來世的眷屬世間應得以改善。
海雲和上常說,修行是達到三世間的圓滿: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修行是多生累劫修習善根、福德、因緣。
前輩子修到多少,這生呈顯無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常認為走進一個人的屋舍,就可以看出他的器世間;觀察一個人的家庭、同事、朋友,就可察覺他的眷屬世間;留意一個人的心性、語言、行為,就可體會他的智正覺世間。全都是騙不了明眼之人。
物以累贅,心性相近的人總愛走在一起。
這輩子眷屬世間不夠圓滿,沒關係,立刻好好地修習善根、福德、因緣。美滿的人生正等待著你的開發!
這輩子眷屬世間很圓滿,更應用功修行,讓你的眷屬世間更廣、更大、更深化!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六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上
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
諸佛世尊。有十種念念出生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不失時。…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
諸佛世尊。能出生十種智。…
諸佛世尊。有十種普入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難信受廣大法。 …
諸佛世尊。有十種大功德。離過清淨。 …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究竟清淨。何等為十。所謂
1. 一切諸佛。往昔大願。究竟清淨。
2. 一切諸佛。所持梵行。究竟清淨。
3. 一切諸佛。離世眾惑。究竟清淨。
4. 一切諸佛。莊嚴國土。究竟清淨。
5. 一切諸佛。所有眷屬。究竟清淨。
6. 一切諸佛。所有種族。究竟清淨。
7. 一切諸佛。色身相好。究竟清淨。
8. 一切諸佛。法身無染。究竟清淨。
9. 一切諸佛。一切智智。無有障礙。究竟清淨。
10.一切諸佛。解脫自在。所作已辨。到於彼岸。究竟清淨。是為十。…
諸佛世尊。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盡智海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常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演說無量諸佛法門。…
諸佛世尊。有十種為眾生作佛事。…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障礙住。…
諸佛世尊。有十種最勝無上莊嚴。…
諸佛世尊。有十種自在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思議圓滿佛法。…
諸佛世尊。有十種善巧方便。…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5/6/2008)
Monday, June 16, 2008
不可說不可說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五卷「阿僧祇品第三十」,「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及「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此三品皆是等覺位菩薩的法門。
「阿僧祇品」敘述數量的單位。一百千成為一「洛叉」(萬) ,一百洛叉成為一「俱胝」(一百萬) ,一俱胝的二次方(一百萬乘一百萬) 成為一「阿庚多」,一阿庚多的二次方成為一「那由他」;如此以後每單位的二次方成為新的單位。
在八十華嚴的「阿僧祇品第三十」,「阿僧祇」是洛叉以後的第一百零四個新單位。一阿僧祇的二次方成為一「阿僧祇轉」,一阿僧祇轉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一無量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轉」,跟著的單位是「無邊」、「無邊轉」、「無等」、「無等轉」、「不可數」、「不可數轉」、「不可稱」、「不可稱轉」、「不可思」、「不可思轉」、「不可量」、「不可量轉」、「不可說」、「不可說轉」、「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轉」為最後的單位。
「不可說」是一個可以統計的數量,但它是大腦無法思考的極大數目單位。
「如來壽量品」敘述時間的單位。一小劫是1679.8萬年。在此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一劫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日一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劫是金剛堅佛,「袈裟幢世界」的一日一夜。跟著是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法幢佛的「離垢世界」、師子佛的「善燈世界」、光明藏佛的「妙光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的「難超過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的「莊嚴慧世界」、月智佛的「鏡光明世界」。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是眾生飽受煩惱逼迫的世界。娑婆的意譯為「堪忍」,堪能忍受苦難。「極樂世界」是祇有快樂而無痛苦的國度。當我們被貪瞋癡、業報、苦惱所纏擾,我們是活在娑婆世間。反之,當我們身心清淨,內心充滿喜悅,我們就身處極樂世界。痛苦之時,時間相當的難過;而歡樂之時,時光轉眼消逝。
由外物、外在因緣而產生的歡樂是短暫及無常的。因緣散滅,樂盡苦來。透過修行,身心得到轉化,經歷「觸功德」及「輕安」,所發自內心的法喜是恆存的、常在的、不失不滅的。修行就是從無常的娑婆世界轉入常樂我淨的極樂國度。你願意走這一遭嗎?
「諸菩薩住處品」敘述諸位菩薩的住處。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4/6/2008)
「阿僧祇品」敘述數量的單位。一百千成為一「洛叉」(萬) ,一百洛叉成為一「俱胝」(一百萬) ,一俱胝的二次方(一百萬乘一百萬) 成為一「阿庚多」,一阿庚多的二次方成為一「那由他」;如此以後每單位的二次方成為新的單位。
在八十華嚴的「阿僧祇品第三十」,「阿僧祇」是洛叉以後的第一百零四個新單位。一阿僧祇的二次方成為一「阿僧祇轉」,一阿僧祇轉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一無量的二次方成為一「無量轉」,跟著的單位是「無邊」、「無邊轉」、「無等」、「無等轉」、「不可數」、「不可數轉」、「不可稱」、「不可稱轉」、「不可思」、「不可思轉」、「不可量」、「不可量轉」、「不可說」、「不可說轉」、「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轉」為最後的單位。
「不可說」是一個可以統計的數量,但它是大腦無法思考的極大數目單位。
「如來壽量品」敘述時間的單位。一小劫是1679.8萬年。在此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一劫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日一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劫是金剛堅佛,「袈裟幢世界」的一日一夜。跟著是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法幢佛的「離垢世界」、師子佛的「善燈世界」、光明藏佛的「妙光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的「難超過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的「莊嚴慧世界」、月智佛的「鏡光明世界」。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是眾生飽受煩惱逼迫的世界。娑婆的意譯為「堪忍」,堪能忍受苦難。「極樂世界」是祇有快樂而無痛苦的國度。當我們被貪瞋癡、業報、苦惱所纏擾,我們是活在娑婆世間。反之,當我們身心清淨,內心充滿喜悅,我們就身處極樂世界。痛苦之時,時間相當的難過;而歡樂之時,時光轉眼消逝。
由外物、外在因緣而產生的歡樂是短暫及無常的。因緣散滅,樂盡苦來。透過修行,身心得到轉化,經歷「觸功德」及「輕安」,所發自內心的法喜是恆存的、常在的、不失不滅的。修行就是從無常的娑婆世界轉入常樂我淨的極樂國度。你願意走這一遭嗎?
「諸菩薩住處品」敘述諸位菩薩的住處。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4/6/2008)
Sunday, June 15, 2008
定、通、忍、慧、智
昨天讀誦華嚴經第四十四卷「十通品第二十八」及「十忍品第二十九」。此兩品皆是等覺位菩薩的法門。
十「通」是:
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二、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
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
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七、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
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神通。
九、一切法智神通。
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十「忍」是:
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 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有了定力,身心會產生變化,佛法稱之為神通。在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之後是四神足通。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足是禪定所起的自在變化。在等覺位,十「三昧」定之後是十智通。在程度上「四神足」與「十通智」的深廣面有很大的距離,但兩者都相同地立足於定力之上。
「忍」不是忍辱,而是把慧心安住於法(真理)上。沒有定力,不能產生神通;有了神通,不把心安住在正法上,容易走上岐途,做業做錯,成魔成精!所以定、通、忍、慧、智是連體的,要均衡發展,不宜偏差。學佛要不斷地反省、檢討,求證、超越,精益求精!而經本與善知識皆是我們可以引證的基準。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3/6/2008)
十「通」是:
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二、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
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
六、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七、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
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神通。
九、一切法智神通。
十、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十「忍」是:
一、音聲忍。二、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 五、如焰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有了定力,身心會產生變化,佛法稱之為神通。在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之後是四神足通。四神足是: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神足是禪定所起的自在變化。在等覺位,十「三昧」定之後是十智通。在程度上「四神足」與「十通智」的深廣面有很大的距離,但兩者都相同地立足於定力之上。
「忍」不是忍辱,而是把慧心安住於法(真理)上。沒有定力,不能產生神通;有了神通,不把心安住在正法上,容易走上岐途,做業做錯,成魔成精!所以定、通、忍、慧、智是連體的,要均衡發展,不宜偏差。學佛要不斷地反省、檢討,求證、超越,精益求精!而經本與善知識皆是我們可以引證的基準。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3/6/2008)
Saturday, June 14, 2008
佛耶?菩薩耶?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三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是敘述十定品的最後一定「無礙輪三昧」。
此卷令我最注目的是普眼菩薩問普賢菩薩,為何「等覺位」的菩薩住此無礙輪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無異,何故不名為佛?
普賢菩薩答曰:當菩薩入智境界,則名為佛;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為菩薩。悉入如來諸力,則名十力(佛的另一稱號);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則名一切智;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佛與菩薩非一非二。入佛境界,則名為佛;行菩薩行,則名為菩薩。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加。但凡夫之人,彰顯的是習氣與無明,不能顯現佛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說放下屠刀,立刻由凡夫變成佛菩薩。而是放下屠刀的那一剎,佛性得已顯露,佛性本來常住!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四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1) 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2) 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
3) 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
4) 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5) 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
6) 於一切法悉能明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
7) 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
8) 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
9) 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
10) 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
11) 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2/6/2008)
此卷令我最注目的是普眼菩薩問普賢菩薩,為何「等覺位」的菩薩住此無礙輪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無異,何故不名為佛?
普賢菩薩答曰:當菩薩入智境界,則名為佛;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為菩薩。悉入如來諸力,則名十力(佛的另一稱號);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則名一切智;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佛與菩薩非一非二。入佛境界,則名為佛;行菩薩行,則名為菩薩。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加。但凡夫之人,彰顯的是習氣與無明,不能顯現佛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說放下屠刀,立刻由凡夫變成佛菩薩。而是放下屠刀的那一剎,佛性得已顯露,佛性本來常住!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四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捨菩薩道。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1) 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2) 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
3) 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
4) 知一切法。無有二相。是則說名悟一切法。於二不二一切諸法差別之道。善巧觀察。展轉增勝。無有休息。說名菩薩。
5) 已能明見普眼境界。說名普眼。雖能證得普眼境界。念念增長。未曾休息。說名菩薩。
6) 於一切法悉能明照。離諸闇障。名無礙見。常勤憶念無礙見者。說名菩薩。
7) 已得諸佛智慧之眼。是則說名覺一切法。觀諸如來正覺智眼。而不放逸。說名菩薩。
8) 住佛所住。與佛無二。說名與佛無二住者。為佛攝受。修諸智慧。說名菩薩。
9) 常觀一切。世間實際。是則說名住實際者。雖常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亦不捨離。說名菩薩。
10) 不來不去。無同無異。此等分別。悉皆永息。是則說名休息願者。廣大修習。圓滿不退。則名未息普賢願者。
11) 了知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說名。究竟法界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說名普賢菩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2/6/2008)
Friday, June 13, 2008
三昧自在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二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是敘述十定品的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及第九定「法界自在三昧」。
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可有無量自在境界。「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異起。異入同起。細入麤起。麤入細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順入逆起。逆入順起。無身入有身起。有身入無身起。無相入有相起。有相入無相起。起中入入中起。」
「自在」是無有定性,也可以說有很大的變易性、適應性、靈活性及彈性空間。這也是修行迷人的地方。愈執著的人,愈受條件和環境的局限或掣肘,自由度很低。修行,讓人減低執著,提昇生命的能量,增強身心的質能,發揮渾然具足的內在潛能。在物理上,重組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在心性上,翻迷成悟,體解大道,智慧如海,一切無礙。
不被環境製肘就是神通 、就是解脫、就是自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無量境界。種種差別。所謂
1. 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2. 同入異起。異入同起。
3. 細入麤起。麤入細起。
4. 大入小起。小入大起。
5. 順入逆起。逆入順起。
6. 無身入有身起。
7. 有身入無身起。
8. 無相入有相起。
9. 有相入無相起。
10.起中入入中起。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1/6/2008)
菩薩摩訶薩,住第八定「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可有無量自在境界。「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異起。異入同起。細入麤起。麤入細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順入逆起。逆入順起。無身入有身起。有身入無身起。無相入有相起。有相入無相起。起中入入中起。」
「自在」是無有定性,也可以說有很大的變易性、適應性、靈活性及彈性空間。這也是修行迷人的地方。愈執著的人,愈受條件和環境的局限或掣肘,自由度很低。修行,讓人減低執著,提昇生命的能量,增強身心的質能,發揮渾然具足的內在潛能。在物理上,重組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在心性上,翻迷成悟,體解大道,智慧如海,一切無礙。
不被環境製肘就是神通 、就是解脫、就是自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三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無量境界。種種差別。所謂
1. 一入多起。多入一起。
2. 同入異起。異入同起。
3. 細入麤起。麤入細起。
4. 大入小起。小入大起。
5. 順入逆起。逆入順起。
6. 無身入有身起。
7. 有身入無身起。
8. 無相入有相起。
9. 有相入無相起。
10.起中入入中起。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1/6/2008)
Thursday, June 12, 2008
提疑情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一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是敘述十定品的第三定「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第四定「清淨深心行三昧」、第五定「知過去莊嚴藏三昧」、第六定「智光明藏三昧」、第七定「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
幾天前提了一個小疑情:「慧」與「智」的分別?昨天讀誦的第七定就給了我答案。慧是解、智是用。
提疑情有大小之分。小疑情可以有答案,趨向理性;大疑情的答案都屬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唯證者方知,趨向心性與感性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菩提道上,提疑情是很重要的一環。疑情在那裡,心就會用在那裡。疑情在如何展現自我,「我」便不會放過任何「出位」的機會。疑情是何謂明心見性,心便常在自省、自斂、自觀、自證。如何提疑情?如何用心?都是一門大學問。若然我們能適當地在這方面下功夫,那個果報真的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啊!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
1. 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
2. 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眾生故。是清淨者。知心性本淨故。
3. 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眾生故。
4. 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
5. 是真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
6. 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
7. 是能雨法雨者。隨眾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
1. 一者色相。
2. 二者形體。
3. 三者示現。
4. 四者眷屬。
5. 五者資具。
6. 六者音聲。
7. 七者神通。
8. 八者自在。
9. 九者慧解。
10.十者智用。
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0/6/2008)
幾天前提了一個小疑情:「慧」與「智」的分別?昨天讀誦的第七定就給了我答案。慧是解、智是用。
提疑情有大小之分。小疑情可以有答案,趨向理性;大疑情的答案都屬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唯證者方知,趨向心性與感性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菩提道上,提疑情是很重要的一環。疑情在那裡,心就會用在那裡。疑情在如何展現自我,「我」便不會放過任何「出位」的機會。疑情是何謂明心見性,心便常在自省、自斂、自觀、自證。如何提疑情?如何用心?都是一門大學問。若然我們能適當地在這方面下功夫,那個果報真的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啊!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二
佛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善巧方便門。
1. 是無師者。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
2. 是丈夫者。能開悟一切眾生故。是清淨者。知心性本淨故。
3. 是第一者。能度脫一切世間故。是安慰者。能開曉一切眾生故。
4. 是安住者。未住佛種性者。令得住故。
5. 是真實知者。入一切智門故。是無異想者。所言無二故。
6. 是住法藏者。誓願了知一切佛法故。
7. 是能雨法雨者。隨眾生心樂。悉令充足故。
佛子。譬如帝釋於頂髻中。置摩尼寶。以寶力故。威光轉盛。其釋天王。初獲此寶。則得十法。出過一切三十三天。何等為十。
1. 一者色相。
2. 二者形體。
3. 三者示現。
4. 四者眷屬。
5. 五者資具。
6. 六者音聲。
7. 七者神通。
8. 八者自在。
9. 九者慧解。
10.十者智用。
如是十種。悉過一切三十三天。…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0/6/2008)
Tuesday, June 10, 2008
十定品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四十卷「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是敘述十定品的第一定「普光大三昧」及第二定「妙光大三昧」。
十定品的十大三昧是:
1) 普光大三昧
2) 妙光大三昧
3)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4)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5)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6) 智光明藏大三昧
7)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8) 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9) 法界自在大三昧
10) 無礙輪大三昧
三昧,梵語Samadhi,又名「三昧」或「三摩提」。意譯為「正定」,把心安住一處而不散亂。
經中提及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在眾會中,而其他菩薩求見不得。世尊告諸菩薩如何發起大願才能得見普賢菩薩。跟著,普賢菩薩為諸菩薩說十大三昧。十大三昧是等覺菩薩的法門。
以華嚴經的分科,十信法門之後是十住法門、十行法門、十迴向法門、十地法門、等覺法門、妙覺法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一
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慇懃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9/6/2008)
十定品的十大三昧是:
1) 普光大三昧
2) 妙光大三昧
3) 次第遍往諸佛國土大三昧
4) 清淨深心行大三昧
5) 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
6) 智光明藏大三昧
7)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大三昧
8) 眾生差別身大三昧
9) 法界自在大三昧
10) 無礙輪大三昧
三昧,梵語Samadhi,又名「三昧」或「三摩提」。意譯為「正定」,把心安住一處而不散亂。
經中提及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在眾會中,而其他菩薩求見不得。世尊告諸菩薩如何發起大願才能得見普賢菩薩。跟著,普賢菩薩為諸菩薩說十大三昧。十大三昧是等覺菩薩的法門。
以華嚴經的分科,十信法門之後是十住法門、十行法門、十迴向法門、十地法門、等覺法門、妙覺法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十地品第二十七之一
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
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慇懃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遍法界。深心信解。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遍一切處。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普賢大士。爾時普賢菩薩。即以解脫神通之力。如其所應。為現色身。…
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諸菩薩摩訶薩。說此十大三昧故。令過去菩薩。已得出離。現在菩薩。今得出離。未來菩薩。當得出離。…
見如實法。以如實法。而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淨。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以佛智慧。廣大光明。淨修一切菩提之行。…
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於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無迷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計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錯亂。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9/6/2008)
Monday, June 9, 2008
總結「十地品」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九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十位「法雲地」。
第十「法雲地」於十波羅中偏重「智」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十地的簡要總結:
1) 歡喜地—初發一切智心,出生大願,漸次轉深。
2) 離垢地—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不受一切破戒之屍。
3) 發光地—忍辱功德,捨離世間虛假名字。入諸禪三昧,圓滿無缺。
4) 焰慧地—精進專一,與佛功德同一味。道行清白,離諸垢穢。
5) 難勝地—禪定微妙,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6) 現前地—般若甚深,觀察緣生甚深義理。緣起智慧善能鑽穿。
7) 遠行地—方便貫穿,廣大覺慧善觀察。貫以種種方便智縷。
8) 不動地—願,金剛堅固,示現廣大莊嚴事。置於自在高幢之上。
9) 善慧地—力,思量微妙義,觀察眾稠林,出過一切世間道,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觀眾生行放聞持光。
10) 法雲地—智,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佛子。當如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寶漸清淨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8/6/2008)
第十「法雲地」於十波羅中偏重「智」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十地的簡要總結:
1) 歡喜地—初發一切智心,出生大願,漸次轉深。
2) 離垢地—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不受一切破戒之屍。
3) 發光地—忍辱功德,捨離世間虛假名字。入諸禪三昧,圓滿無缺。
4) 焰慧地—精進專一,與佛功德同一味。道行清白,離諸垢穢。
5) 難勝地—禪定微妙,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6) 現前地—般若甚深,觀察緣生甚深義理。緣起智慧善能鑽穿。
7) 遠行地—方便貫穿,廣大覺慧善觀察。貫以種種方便智縷。
8) 不動地—願,金剛堅固,示現廣大莊嚴事。置於自在高幢之上。
9) 善慧地—力,思量微妙義,觀察眾稠林,出過一切世間道,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觀眾生行放聞持光。
10) 法雲地—智,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發光地。捨離世間。假名字故。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佛子。當如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一者發一切智心。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初地願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專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廣大慧八莊嚴
九地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十地受持諸佛法 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心初 持戒第二禪第三 行淨第四成就五 緣生第六貫穿七
第八置在金剛幢 第九觀察眾稠林 第十灌頂隨王意 如是德寶漸清淨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8/6/2008)
Sunday, June 8, 2008
「不動地」及「善慧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八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八位「不動地」及第九位「善慧地」。
第八「不動地」於十波羅中偏重「願」波羅蜜。第九「善慧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力」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七地菩薩修治方便智慧,善集助道資糧,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八地菩薩隨順慈悲作一切事業,成就一切佛法,一切魔眾不能壞;以願力悲心入九地。
九地菩薩善於觀察,隨眾生的心樂及根性,以無礙妙辯才,應機說法,令眾生得到解脫。
(再者:寫這短短的幾字,花了我三個小時。我所得益的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奈何文筆欠佳,詞不達意。期望見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又知諸煩惱種種相。…又知諸業種種相。…又知諸根。…又知諸隨眠種種相。…又知受生種種相。…又知習氣種種相。…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
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
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7/6/2008)
第八「不動地」於十波羅中偏重「願」波羅蜜。第九「善慧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力」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七地菩薩修治方便智慧,善集助道資糧,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八地菩薩隨順慈悲作一切事業,成就一切佛法,一切魔眾不能壞;以願力悲心入九地。
九地菩薩善於觀察,隨眾生的心樂及根性,以無礙妙辯才,應機說法,令眾生得到解脫。
(再者:寫這短短的幾字,花了我三個小時。我所得益的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奈何文筆欠佳,詞不達意。期望見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祕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又知諸煩惱種種相。…又知諸業種種相。…又知諸根。…又知諸隨眠種種相。…又知受生種種相。…又知習氣種種相。…又知眾生。…正定邪定不定相。…
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一切行處。智隨行故。能
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7/6/2008)
「現前地」及「遠行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六位「現前地」及第七位「遠行地」。
第六「現前地」於十波羅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一切法無相、無體、無生、無成、本來清淨、無戲論、無取捨、寂靜、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有無不二故平等。
菩薩摩訶薩以十種相觀「十二因緣」法,而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 … …
第七「遠行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要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菩薩於念念中,十波羅蜜皆得具足。如是四攝法、四持犯、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此第七地,「功用行」圓滿,得入「智慧自在行」。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智功用分力,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此地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從第六地的「有功用行」通達到第八地的「無功用行」。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得「無生法忍光明」。七地以下,菩薩但以願求諸佛法,非是自智觀察之力。而今第七地才是以自智力。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1)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2)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3)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6/6/2008)
第六「現前地」於十波羅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的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一切法無相、無體、無生、無成、本來清淨、無戲論、無取捨、寂靜、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有無不二故平等。
菩薩摩訶薩以十種相觀「十二因緣」法,而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 … …
第七「遠行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般若」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要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菩薩於念念中,十波羅蜜皆得具足。如是四攝法、四持犯、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此第七地,「功用行」圓滿,得入「智慧自在行」。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智功用分力,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此地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從第六地的「有功用行」通達到第八地的「無功用行」。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得「無生法忍光明」。七地以下,菩薩但以願求諸佛法,非是自智觀察之力。而今第七地才是以自智力。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
1)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
2) 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
3)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6/6/2008)
Saturday, June 7, 2008
「身定」及「心定」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六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是敘述十地位的第四位「燄慧地」及第五位「難勝地」。
第四「燄慧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同事」;十波羅中偏重「精進」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跟著此地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十種心。
第五「難勝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禪定」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在第四住的「生貴住」、第四行的「無盡行」、第四迴向的「至一切處迴向」、與第四地的「燄慧地」都是以「精進」為主要行法。但程度與深廣面就愈來愈高。
在第五住的「方便住」、第五行的「離癡亂行」、第五迴向的「無盡功德藏迴向」、與第五地的「難勝地」都是以「禪定」為主要行法。但已不是靜坐中的身定功夫,而是心不被境轉的心定功夫。在「難勝地」心是清淨平等,而身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分別道非道精進。…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6/2008)
第四「燄慧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同事」;十波羅中偏重「精進」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跟著此地菩薩修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十種心。
第五「難勝地」於十波羅蜜中偏重「禪定」波羅蜜。其餘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在第四住的「生貴住」、第四行的「無盡行」、第四迴向的「至一切處迴向」、與第四地的「燄慧地」都是以「精進」為主要行法。但程度與深廣面就愈來愈高。
在第五住的「方便住」、第五行的「離癡亂行」、第五迴向的「無盡功德藏迴向」、與第五地的「難勝地」都是以「禪定」為主要行法。但已不是靜坐中的身定功夫,而是心不被境轉的心定功夫。在「難勝地」心是清淨平等,而身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此菩薩。知恩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此菩薩。如是忍成就。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眾生精進。分別道非道精進。…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平等清淨心。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菩薩爾時。於諸眾生。轉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此諸眾生。受如是苦。孤窮困迫。無救無依。無洲無舍。無導無目。無明覆翳。黑暗纏裹。我今為彼一切眾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獨一發心。不求伴侶。以是功德。令諸眾生。畢竟清淨。乃至獲得如來十力。無礙智慧。…
此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勤方便。教化眾生。心恒相續。趣佛智慧。所作善根。無有退轉。常勤修學殊勝行法。… 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6/2008)
隨力隨分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五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是敘述十地位的第二位「離垢地」及第三位「發光地」。
第二「離垢地」於四攝法中,偏重「愛語」;十波羅蜜中偏重「持戒」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入第二地須先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菩薩摩訶薩這樣護持「十善業道」,時常無有間斷;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真理的園苑,自己愛樂安住其中;亦勸喻其他的人,令他們安住其中。
此菩薩摩訶薩,更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菩薩這般護持於戒律,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 … …
第三「發光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利行」;十波羅蜜中偏重「忍辱」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 … …
我們學佛要隨力隨分,可是如何拿捻這個隨力隨分也是一門學問。力度不夠會做成懈怠,力度過份又會偏差,驕枉過正,做成不必要的逼迫或煩惱!
讓我們一起隨分隨力地修學佛法!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4/6/2008)
第二「離垢地」於四攝法中,偏重「愛語」;十波羅蜜中偏重「持戒」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適隨自己的能力與所能承擔的部份。
入第二地須先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菩薩摩訶薩這樣護持「十善業道」,時常無有間斷;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真理的園苑,自己愛樂安住其中;亦勸喻其他的人,令他們安住其中。
此菩薩摩訶薩,更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菩薩這般護持於戒律,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 … …
第三「發光地」於四攝法中,偏重「利行」;十波羅蜜中偏重「忍辱」波羅蜜。其餘的三攝法與九波羅蜜並非不修,但是隨力隨分。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 … …
我們學佛要隨力隨分,可是如何拿捻這個隨力隨分也是一門學問。力度不夠會做成懈怠,力度過份又會偏差,驕枉過正,做成不必要的逼迫或煩惱!
讓我們一起隨分隨力地修學佛法!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菩薩如是。護持於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
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捨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悅美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無高下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諂心。不誑心。無譣詖心。皆轉清淨。…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4/6/2008)
Tuesday, June 3, 2008
歡喜地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四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是敘述十地位的第一位「歡喜地」。
華嚴經中的「十地位」是:
歡喜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布施。
離垢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波羅蜜,持戒。
發光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波羅蜜,忍辱。
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四波羅蜜,精進。
難勝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定。
現前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般若。
遠行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七波羅蜜,方便。
不動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八波羅蜜,願。
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波羅蜜,力。
法雲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波羅蜜,智。
經文首先敘述金剛藏菩薩舉出十地的名稱,但不分別解釋,令其他菩薩不明所矣!金剛藏菩薩謂因眾生的修行未曾久遠或了解不深厚,是依隨識性而不是依隨根本智行事,聽聞歡喜地的行法會生疑惑而作業墮惡道,金剛藏菩薩憐愍此等眾生所以不加解釋。我感覺這點很有深遠意味,值得提疑情!
另外歡喜地的菩薩所有怖畏,悉得遠離。修行的功夫如何,就看你有多少怖畏!
最後,歡喜地菩薩的十心,也非常值得我們深省。那十心是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6/2008)
華嚴經中的「十地位」是:
歡喜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一波羅蜜,布施。
離垢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二波羅蜜,持戒。
發光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三波羅蜜,忍辱。
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四波羅蜜,精進。
難勝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五波羅蜜,禪定。
現前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六波羅蜜,般若。
遠行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七波羅蜜,方便。
不動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八波羅蜜,願。
善慧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九波羅蜜,力。
法雲地 —修行要領或重點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十波羅蜜,智。
經文首先敘述金剛藏菩薩舉出十地的名稱,但不分別解釋,令其他菩薩不明所矣!金剛藏菩薩謂因眾生的修行未曾久遠或了解不深厚,是依隨識性而不是依隨根本智行事,聽聞歡喜地的行法會生疑惑而作業墮惡道,金剛藏菩薩憐愍此等眾生所以不加解釋。我感覺這點很有深遠意味,值得提疑情!
另外歡喜地的菩薩所有怖畏,悉得遠離。修行的功夫如何,就看你有多少怖畏!
最後,歡喜地菩薩的十心,也非常值得我們深省。那十心是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金剛藏菩薩。說此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菩薩十地名。不聞解釋。咸生渴仰。作如是念。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
************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隨識而行不隨智 聞此生疑墮惡道 我愍是等故不說
*************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6/2008)
Monday, June 2, 2008
福德、智慧的無量拓大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三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修行後所得的無量殊勝境界,及十迴向法門的一個總結。
經文首先舉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善根迴向時,所成就的八十八種阿僧祇寶殊妙境界。跟著列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所收集的善根,是為令一切眾生,得二十三種殊勝功德故迴向。菩薩摩訶薩以那些善根,普為一切眾生這樣迴向後,再以此善根作十四種迴向,為欲令供養法故。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以安住二十九種法界無量平等境界迴向。最後菩薩摩訶薩因此而得十四樣自在力。
這樣等等的迴向,皆得具足、成就、修治、平等;皆全部現前、知見、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達到轉凡成聖的彼岸。
經文用這麼多的篇幅詳述十迴向位,因為十迴向位修行圓滿就進入十地的菩薩位。十迴向位是積集福德、智慧的無量拓大;以福德成就智慧,以智慧成就福德。轉凡成聖就是靠福德、智慧,這兩大法寶。福德較重行門,而智慧較重解門;解行相應,福德、智慧具足,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一一佛剎。其量廣大。同於法界。純善無礙。清淨光明。諸佛於中。現成正覺。一佛剎中。清淨境界。悉能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其一一剎。悉以等法界。無量無邊。清淨妙寶。莊嚴之具。而為嚴飾。…
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現前。皆悉知見。皆悉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到於彼岸。
*************
佛子善學此迴向 無量行願悉成滿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說 菩薩廣大殊勝行 宜應善住此迴向 是諸佛子號普賢
一切眾生猶可數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得邊 眾剎為塵可知數 如是大仙諸佛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6/2008)
經文首先舉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善根迴向時,所成就的八十八種阿僧祇寶殊妙境界。跟著列出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等所收集的善根,是為令一切眾生,得二十三種殊勝功德故迴向。菩薩摩訶薩以那些善根,普為一切眾生這樣迴向後,再以此善根作十四種迴向,為欲令供養法故。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以安住二十九種法界無量平等境界迴向。最後菩薩摩訶薩因此而得十四樣自在力。
這樣等等的迴向,皆得具足、成就、修治、平等;皆全部現前、知見、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達到轉凡成聖的彼岸。
經文用這麼多的篇幅詳述十迴向位,因為十迴向位修行圓滿就進入十地的菩薩位。十迴向位是積集福德、智慧的無量拓大;以福德成就智慧,以智慧成就福德。轉凡成聖就是靠福德、智慧,這兩大法寶。福德較重行門,而智慧較重解門;解行相應,福德、智慧具足,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一一佛剎。其量廣大。同於法界。純善無礙。清淨光明。諸佛於中。現成正覺。一佛剎中。清淨境界。悉能顯現一切佛剎。如一佛剎。一切佛剎。亦復如是。其一一剎。悉以等法界。無量無邊。清淨妙寶。莊嚴之具。而為嚴飾。…
如是等。皆得具足。皆得成就。皆已修治。皆得平等。皆悉現前。皆悉知見。皆悉悟入。皆已觀察。皆得清淨。到於彼岸。
*************
佛子善學此迴向 無量行願悉成滿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若欲成就佛所說 菩薩廣大殊勝行 宜應善住此迴向 是諸佛子號普賢
一切眾生猶可數 三世心量亦可知 如是普賢諸佛子 功德邊際無能測
一毛度空可得邊 眾剎為塵可知數 如是大仙諸佛子 所住行願無能量
*************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2/6/2008)
Sunday, June 1, 2008
自我要求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
1) 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
2) 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
3) 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
4) 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
5) 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
6) 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
7) 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
8) 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
9) 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
10) 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
*************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
1) 不以取著業故迴向。
2) 不以取著報故迴向。
3) 不以取著心故迴向。
4) 不以取著法故迴向。
5) 不以取著事故迴向。
6) 不以取著因故迴向。
7) 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
8) 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
9) 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
10) 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二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又稱「入法界無量迴向」。
菩薩住此「入法界無量迴向」,是以「智波羅蜜」而行迴向。此智波羅蜜指的是後得智(妙用),與般若的根本智有所出入。
經文首先舉出善根迴向時,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疏忽了提出一點是,從十住法門開始,都是敘述菩薩摩訶薩(摩訶意譯「大」,即大菩薩、法身大士)的修行法門,而不是初發心的名相上的菩薩。
菩薩摩訶薩,若能為自己修行這樣的清淨梵行,則能普利益一切眾生。因為菩薩摩訶薩
1) 自己於梵行而不能清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清淨。
2) 自己於梵行而有退轉,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退轉。
3) 自己於梵行而有失壞,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失壞。
4) 自己於梵行而有遠離,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常不遠離。
5) 自己於梵行而有懈怠,便不能令其他的人不生懈怠。
6)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生信解。不能令其他的人心生信解。
7)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安住,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安住。
8) 自己於梵行而不證入,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得證入。
9) 自己於梵行而有放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恒不放捨。
10) 自己於梵行而有散動,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不散動。
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不以取著報、不以取著心、不以取著法、不以取著事、不以取著因、不以取著語言音聲、不以取著名句文身、不以取著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以身作則,學佛的人祇能要求自己、提昇自己、改進自己,而不是向外有所冀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2008)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
1) 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
2) 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
3) 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
4) 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
5) 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
6) 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
7) 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
8) 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
9) 自於梵行。而有放捨。不能令他。恒不放捨。
10) 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
*************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
1) 不以取著業故迴向。
2) 不以取著報故迴向。
3) 不以取著心故迴向。
4) 不以取著法故迴向。
5) 不以取著事故迴向。
6) 不以取著因故迴向。
7) 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
8) 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
9) 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
10) 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
昨天讀誦的華嚴經第三十二卷「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十」,是敘述十迴向位的第十位「等法界無量迴向」,又稱「入法界無量迴向」。
菩薩住此「入法界無量迴向」,是以「智波羅蜜」而行迴向。此智波羅蜜指的是後得智(妙用),與般若的根本智有所出入。
經文首先舉出善根迴向時,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疏忽了提出一點是,從十住法門開始,都是敘述菩薩摩訶薩(摩訶意譯「大」,即大菩薩、法身大士)的修行法門,而不是初發心的名相上的菩薩。
菩薩摩訶薩,若能為自己修行這樣的清淨梵行,則能普利益一切眾生。因為菩薩摩訶薩
1) 自己於梵行而不能清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清淨。
2) 自己於梵行而有退轉,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退轉。
3) 自己於梵行而有失壞,便不能令其他的人無有失壞。
4) 自己於梵行而有遠離,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常不遠離。
5) 自己於梵行而有懈怠,便不能令其他的人不生懈怠。
6)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生信解。不能令其他的人心生信解。
7) 自己於梵行而有不安住,便不能令其他的人而得安住。
8) 自己於梵行而不證入,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得證入。
9) 自己於梵行而有放捨,便不能令其他的人恒不放捨。
10) 自己於梵行而有散動,便不能令其他的人心不散動。
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以取著業、不以取著報、不以取著心、不以取著法、不以取著事、不以取著因、不以取著語言音聲、不以取著名句文身、不以取著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以身作則,學佛的人祇能要求自己、提昇自己、改進自己,而不是向外有所冀求。
我的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亦希望您能與我分享您的任何學佛心得。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起努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1/6/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